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建历史 >> 无小类 >> 正文
郴州市北湖区的小埠古村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封锐 唐文利  日期:2012-12-28

古村入口

古村入口

小埠保留着50余幢明清古民居

小埠保留着50余幢明清古民居

穿越古村

穿越古村

    在这里,能看到古代乡间与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奇妙融合。古民居、古驿道、古书院,书院内,童声吟唱着论语、弟子规……一侧身,池塘野鸭戏水,茶室棋牌声声,生态农业园生机勃勃。

    郴州市北湖区的小埠古村,见证了古今世代的延续,文化的传承。在这里,可暂别城市的喧嚣,慢下来,慢下来,享受古韵十足又充满新农村气息的田园生活。

    小埠先祖沿古道而来

    “这是先人不知何时铺建的一条青石板路。它一端连着连州、临武、桂阳,一端连着郴州、衡阳、四川。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先沿着它从连州至临武,最后定居小埠……今将村边至邓仁岳古墓这一段着力保留,以保留段有价值的历史记忆与历史纪念,让后人品味。”小埠古村《石板古道》碑文上这样记载。

    由湖南进入广东,需要翻越南岭,经郴州有两条古道:一条是从郴州出宜章到达广东坪石,被称为“九十里官道”;一条是从郴州出临武到达广东连州,被称为“西京古道”。小埠就正好在这两条古道上。

    史料记载显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西京古道就是岭南各地通往京城的必经之路。有学者认为,这是在秦朝南征大军所开辟道路基础上修建而成,后来又经过唐代大规模修缮。“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爱吃的荔枝,就是在这条古道上,从岭南运到长安。

    在古代,郴州本是偏僻之地。东晋、南宋等朝,陆续有移民南下,直到明、清时期,大批移民涌入,小埠古村就是明朝永乐年间沿着古道而来的移民所建。村中老人邓圣久回忆:“在很久以前,小埠是一片芦苇荡,名叫‘芦村洞’。我们邓氏祖先施义公迁来后,渐渐繁华,因此改名‘小埠’。”

    为什么叫小埠?在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刊行的《郴州直隶州乡土志》上,称“小埠”为“小阜”。“阜”的本意是土山,引申为财货堆积如山。小埠的先民,也确实称得上“民殷财阜”。

    马帮挑夫在石板下藏银元

    小埠是湘粤古道上的重要结点。除了种地之外,加入马帮、挑夫的行列,驮货行商贩卖,曾经也是古村村民的第二营生。

    可怜可怜真可怜,可怜哥哥去挑盐;

    扁担当得摇钱树,油箩当得早禾田;

    走了好多冤枉路,喊了好多老板娘;

    吃了多少糙子米,睡了好多冒脚床。

    八十多岁的邓圣久老人想起父亲的挑盐歌,展开了一段儿时记忆:“父亲去挑盐,困了就躺在路边的凉亭休息,饿了便吃自家带的糍粑、红薯。一路上有好多凉亭,那都是善人们捐修的。有的凉亭大清早就能看见一大桶煮好的凉茶,随你怎么喝,那时做善事的人可真多。”

    “当年的挑夫赚到了钱,碰到兵荒马乱时,怕抢,于是就埋在石板路底下,做好标记。有人出了意外,银元就永远埋在石板下。那一年大跃进,因为修渠道拆了好多石板路,在石板下发现好几块银洋。”

    时过境迁,新时代,小埠依然有着新的交通优势。东边有京港澳高速公路,西边是京港澳复线,纵贯南北通达全国;北侧挨着郴州大道,连通东西郴、资、桂;又距郴州市区不太远,离京广高铁郴州西站更近,还有107国道、京广铁路、郴仰公路等等,共同把小埠包围其中。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兴起,小埠村民,有了新生活。外出打工者纷纷回乡,或于古村内经营旅游餐饮、住宿、民俗购物,或在小埠南岭生态城就近谋职,或者忙碌在小埠生态农业园的油菜园、玫瑰园、葡萄园、果林、鱼塘、菜园里。

推荐阅读:

海安塘下老宅的那些事(下)

海安塘下老宅的那些事(上)

海口迈德村一砖一瓦见证历史

风雨61年北大楼繁华落尽

分页:[1] [2]

编辑:菩提树
夕佳山民居古老的建筑 精美的落地花罩,是民居建筑木雕装饰的一绝 在..
历史淹没在深邃富丽的建筑中,格调却“刻”在沧桑的建筑之上,古代建筑是我..
西窑 碧落寺碑亭 双桥 碧落碑 在晋城西北约十五华里的泽州县南..
“寺中隙地固多,而屋宇寥寥中,有中殿削落更甚。然规制奇古,绝不类..
我国丰富的古代建筑不仅是文化瑰宝,也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在全国各地纷纷申..
站在“五凤坊”长廊,可以看到紫阳街上的石窗展示 夜色中的悟真坊。紫..
 ·贵州十大民族特色古建筑评出..
 ·古村落是岭南民俗文化博物馆..
 ·广西危旧骑楼拟由政府“收购..
 ·“文物医生”为邕城古建筑开..
 ·罗哲文:多少遗憾 都付断壁残..
 ·古城复兴重在突破发展瓶颈
 ·莫让“棒杀”抹杀了开封复兴..
 ·旅游专家谈论巨资再造古城是..
 ·西塘模式之人与古镇“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