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梁思成的亲传弟子,是解放前中国最著名的古建筑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成员。他和老师当年在美军轰炸地图上画了两个圈,保护日本的京都、奈良两座古城免遭战火。他毕生从事古建文物保护工作,倾力推进万里长城整修和北京旧城保护,并为诸多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奔走呼吁。
他曾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2012年5月14日,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营造学社的幸运少年
1940年,四川宜宾李庄镇,少年罗哲文随意翻看着一份报纸。那年他16岁,赶上抗战爆发,中学都没念完,有时帮家里放牛,大部分时间百无聊赖。看到报纸上登出一则招生广告:“中国营造学社招收练习生……免学费,发工资……”虽然不知道“中国营造学社”是做什么的,罗哲文还是很高兴,决定去报名试试看。
没有任何建筑学基础的罗哲文,居然成了当年考生中唯一被录取者,这让他喜出望外:“只见考题中有写字、画画等内容,对此很感兴趣……从此我便学起了古建筑。”罗哲文后来回忆,大概自己绘画的天分被梁思成看中,机缘巧合,这才得以入门。后来加入营造学社的王世襄和洪慰德,都是出身名门,家学渊源,却也没有罗哲文这样好运气。
梁思成让罗哲文跟着自己学测绘,参加田野调查,手把手地教罗哲文,“他连鸭嘴笔和圆规的用法,蘸墨、拭墨的方法都做了详细的示范。”
1940年到1945年,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的几年,是罗哲文一生最充实、快乐的时光。白天跟着老师们在山间考察,或是读书、绘图;吃过晚饭,罗哲文和王世襄、莫宗江一起去河边散步。“走在最前面的王世襄是个胖子,个头也高一些,背着个书筐,中间的莫宗江拉着金岳霖教授的一条狗,再后面跟着的就是个头和年纪都要小一些的我。”罗哲文本名罗自福,别人常笑称他“罗斯福”,梁思成听了也觉得好笑,就给他改名“哲文”。
秘密为日本保全文化遗产
1944年夏天,罗哲文跟着梁思成,悄悄乘上一艘小火轮,顺长江直下,前往陪都重庆。“那天天气酷热,梁先生叫我跟他到重庆去办一件事。”罗哲文很高兴,重庆是他从没去过的“大地方”。启程前梁思成没告诉罗哲文去做什么,倒请这位学生吃了冰淇淋,“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吃这种洋玩意儿,觉得味道好极了。”
到了重庆,师徒二人被安排住进一幢小楼,每人一个单间。小楼在山上,绿树掩映,出出进进的人都面无表情,行色匆匆。后来罗哲文才知道,这是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所在地。梁思成告诉他,每天会有一些地图送来,梁思成会用铅笔在图上标出若干记号,罗哲文的任务是根据这些记号,用绘图仪器重新绘制带有特殊标记的地图。所有工作都要保密,尽量不要出门。
罗哲文二话没说,按老师的嘱咐开始工作。一看地图,他就明白为什么要保密了:全是50000∶1比例的军用地图,图上的方位除了中国的沦陷区,还有日本。
整整一个多月时间,两人埋头干活,罗哲文看到梁思成总是面带忧色。“那时我理解不了先生的良苦用心,更不懂得他苦心忧虑为了什么,只知道那些大比例尺的图一定是有特殊用处的军用地图。”在这些地图上,梁思成画了很多圆圈和方框,标出的都是当地的著名古建和文物场所。“奈良和京都两座古城是整体圈出的。”
罗哲文没有想到,他和老师笔下圈圈画画,竟拯救了无数文物免遭轰炸。原来,这些地图是美军计划空袭日本之前,请中国政府协助标出“免炸”区域所用,梁思成作为古建专家担负了这一保护人类共有文化遗产的重任。
推荐阅读:
厦门旧城改造 中山路沿街立面将打造特色街
全国顶尖文物专家扬州建言复建扬州文汇阁
古城复兴重在突破发展瓶颈
河北宣化将修复3500米古城墙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