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10年间,因为触及文化根脉的关系,国内几乎每一座历史古城的拆与建,都备受关注,褒贬不一。褒之者以为,古城要用大手笔推动大变样,才能实现大发展。贬之者以为,古城改造多是地方政府在GDP冲动下的城市大跃进,往往毁了真文物修了假古董,是自毁其城。
在这一舆论背景下,开封市近期提出的复兴东京汴梁城的古城再造战略,广遭争议也便不足为奇。而在众多评论中,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开封以区区50亿元地方财政启动单拆迁便需千亿元的古城复兴计划,已不只是大胆之想,而是蚍蜉撼大树式的天方夜谭言语间不乏冷嘲热讽。从目前报道来看,开封的主政者已背负沉重压力,“棒杀”之下的古城复兴战略正面临中道夭折的危机。
舆论的嘲讽、“棒杀”自然不无道理。近30年来,城市化运动狂飙突进,多少文化遗址、名人故居、历史街区,被主政者打着发展经济的名义一拆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毫无特色、面目可憎的速成建筑;近10年来,文化产业风头日劲,多少项目包裹着文化产业园区的外衣,拆掉真文物大建假古董,不过是完成了开发商、圈地者一次次完美的销售而已。
但,细细咂摸、研究,与此前西安复兴长安城一样,开封的古城复兴战略,自有其文化价值存焉。
浅言之,开封复兴古城,堪称是一次城市的“找魂”之举。近30年间的城市化运动,各大城市热衷于大兴土木,粗放式的城市发展方式,让城市在“狂奔”中逐渐迷失了个性,以致千城一面,缺乏文化灵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喻之为“失魂落魄”。而作为七朝古都的开封,没有继续一味“狂奔”,而是停下来,细细爬梳自己的文化资源,最终将一千年多年前宋代的东京汴梁城作为自己的文化底色、个性之源,以此打造“全城一景、外在古典、内在时尚”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可以说,以千年前世界文化制高点的宋都文化,打造现代化的开封,无疑让一度没落的开封,拥有了足以重新对话世界的国际都市的文化高度。
再言之,开封复兴古城,呈现出的是经济与文化二者地位的微妙转换。纵观中国城市近30年间的变革,前20年力主于产业经济本身的崛起,后10年间更多则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往往只是经济崛起动力下一抹美丽的口红。而随着外贸出口减少,消费以及围绕消费拉开的城市固定资产投资行动成为当下城市发展的新动力,但已逐步富裕起来的城市中人,对文化内涵的消费远远超过物质本身。当此之时,文化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心骨”。开封的古城复兴战略,将宋都文化统领整个城区的改造,所有的文化产业园、地产项目、古街区营造,均在这一文化框架下进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堪称是中国城市文化主角意识崛起的先声。
深言之,开封复兴古城,更可视为中国文化复兴的一次具体行动。当前,中国经济复兴战略基本实现,而文化复兴战略才刚刚起程。中华文化素来博大精深,唯有找到一系列载体、打造一系列文化高峰,方能寻回失落百年的文化家园。正是基于这种文化自身的复兴动力,2011年,西安在多年古城改造的基础上,高调提出复兴长安文化,以此打造出能够代表中国与对话世界的国际化新西安的目标。开封复兴东京汴梁城,正是基于千年前开封作为世界最大都市、宋文化在中华文明体系中“远逾汉唐,直追三代”的巅峰地位,而做出的文化决断。试想,中国的城市若能都像西安、开封一样,在开发自身文化的同时,注入现代元素,该是怎样一种文化图景?而以文化之城,影响出文风馥郁之人,中国的文化复兴其功可成矣!
开封古城复兴战略,展现的是转型期里,中国的城市与文化、文化与经济间共生共融、聚力谋变的一种努力。它目光长远、充满文化的张力,却又难免眼高手低,甚至可能被某些经济利益所裹挟。但从目前已公开的古城复兴规划和行动正在表明,一座具有中国气派、文化个性的国际化开封城,正在不知不觉中承载着中华文化复兴使命,整装待发。
那么,面对如此具有文化价值的开封古城复兴战略,我们是不是应该少些“棒杀”和嘲讽,而多去想想实现它的方法呢?
推荐阅读:
湖北襄阳:让古城处处显“古”色
温州“斗城”今何在 古城老墙显坐标
广东省立法拆历史建筑罚仅50万 开发商笑了
文保专家:湖南凤凰重新古城并非保护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