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宗祠
“经学堂”匾额
散落在琼崖大地上的文化名村,可谓是灿若星河而又各具特色,海口桂林洋的迈德村,就以翰墨香飘远的魅力感染着到此寻幽探古的每一位来客。
穿行在迈德村典雅大气的曾氏宗祠,走进古朴恢宏的明经第,仿佛心灵也随之穿越。府第、祠堂、私塾,迈德村翰墨飘香的历史就镌刻在这些浸透着书声琴韵的古建筑中。
曾氏宗祠经学堂:上可以奉祖宗,下可以训子弟
只要是古村,就必然有祠堂,迈德村也不例外。在曾姓占了绝大部分的迈德村,就有一座气势恢宏而又典雅端庄的曾氏宗祠。
坐北朝南的曾氏宗祠建于乾隆年间,历代多有增建。走进曾氏宗祠,头门上有一幅石刻对联:武城世族;鲁国家风。苍劲有力的字迹昭示了迈德村曾氏与孔门四大学生之一曾参的渊源。进入曾氏宗祠,雕梁画柱及墙壁上的彩绘已经褪色,尽显历史沧桑。供奉着历代曾氏祖先牌位的宗圣殿,高挂着一幅晚清广东末代解元、本村名人曾对颜撰写的对联:莆田分派琼岛移居百余年庙貌重新唯长念水源木本;闽矫登科陵阳作宰廿数世凤徽共仰愿不忘祖德宗功。让人意外的是,神台上居中最大的一块牌位,竟然是至圣先师孔子。显然,迈德村的居民有着崇尚教育的悠久传统。
宗祠内的经学堂是迈德村的骄傲,从建成开始,这里一直是族中子弟的诵读之区,两百年来,这个乡村私塾培养出了众多出类拔萃的人物,可谓是彦士俊杰,代出无穷。在清朝,迈德村就有2名举人、贡生15人、国学生25人。其中,官居七品以上者14人,这些才俊皆是经学堂的得意门生。据祠堂内的资料介绍,经学堂内曾高悬“解元”、“武魁”、“拔元”、“优元”以及“大雅扶轮”等多块彰显教育成就的牌匾,可惜的是,经过动乱年代的浩劫,尽管经学堂建筑犹在,但这些古物已经不知所踪。
在宗圣殿内,记者还发现了一张“迈德村曾氏家规”,首列其上的竟然是“劝读书,长才智”。据介绍,迈德村曾氏在古代就定下了这样的规矩:未读书者不可进祠堂祭祖,解放前,这一族规变成了六年级不毕业者不得在拜祭亭上跪拜祖先。可见,迈德村居民重视教育的情结,就如他们体内的遗传基因一样,亘古难变。
有鉴于此,迈德村曾氏族长常常到海府地区选聘名师前来经学堂掌教。晚清末期,解元公曾对颜亦经常回乡督课子孙,浓厚的学习氛围加上严师的指导有方,当时的经学堂吸引了远近几十里的学生慕名前来就读,成为了蜚声于外的一所乡村名校。
神龙井与明经第:明代古泉惠百姓书香望族才人出
除了曾氏宗祠,迈德村还有着不少的景点,其中,明经第和始建于明代的神龙古井算得上是享有盛名的典型代表。
神龙古井位于曾氏宗祠南边约数十米。为了防止孩童不慎掉落井中,村民们给古井盖上了凿有四孔的石板,因此神龙古井亦称为“四孔井”。井栏边上有两块石碑,一块用龙飞凤舞的草书刻有“神龙”二字,一块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和“迈德全铭并序”。根据序文,古井“自有明曾氏卜居于此,遂得此泉,天然涌出,其味清冽,虽大旱而不涸,居人赖之。”
神龙井的名称,据说是跟古时井旁边的一方水塘有关。据迈德村文化室提供的资料介绍,迈德村的先祖门曾多次看到小龙卷风从水塘上掠过,再经由大田洋上空消失。这时候天空总会降下细雨,水质清甜可口。村民们于是认为神龙从天而降,将神水吐入水塘,所以水塘四季不干,又因为古井的源头是水塘,所以将古井以“神龙”命名。
记者注意到,古井旁边,建有分隔的洗浴间,不时仍有村民前来挑水,显示这口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古井至今仍在惠泽这里的群众。
距离神龙古井不远处,有一处堪称大宅院的古民居煞是显眼。这里就是印证着迈德村深厚书香文化的“明经第”。这座古院落两百年来名师辈出,被誉为“海南第一教育世家”。
明经第占地七亩,房屋造型美观大方,墙壁上大多保留有彩绘的花鸟鱼虫,房屋与房屋之间,还建有别致的小门相连,此外,院内还因地制宜的设有小花园,显示了居住在此的主人高雅的生活情调。
明经第的建造者名为曾宪熙,恩科贡生,候选直隶州州判。其弟曾宪燕为岁贡,官居训导,博览至老、手不释卷的他曾经写下《兵书右略》《平夷策制炮说》《时弊论》《理财论》等多部著作,兄弟俩都是琼州府颇有威望的学人。明经第主人的后裔也多有才人,曾宪燕第五子曾对颜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荣登广东乡试榜首,成为末代广东解元,声明远扬。曾对颜的一双儿子同春、浩春在上世纪20年代同为留法博士,也让这个书香门第有了薪火相传的美谈。
经历岁月洗礼的明经第除了祖屋、书房及会客厅尚保存完好外,其余大多都意识断壁残垣,这里的后人大多已经搬离了这座让他们引以为豪的祖居。尽管院内杂草丛生,但从书房门板上精美的木雕花窗,我们仍能看出这个家族昔日文风蔚起的辉煌。
推荐阅读:
风雨61年北大楼繁华落尽
苏州六十载古建保护历程
鸡鸣驿:最古老的“邮政局”
福州深藏古寺里的鹅峰书院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