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1届世遗大会上,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被列入“世遗”。3年后,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和退思园在第24届世遗大会上加入“世遗”。
从解放初期以来的园林修复,到本世纪起的世界遗产监测,再到亚太世遗中心古建筑保护联盟成立、将用世界遗产的保护理念和方法保护更多古建筑,六十年间,遗产丰厚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大量由于各种原因遭遇破坏的古典园林和古建筑获得了新生,苏州古建保护,走出了从“回春”、“葆春”到“播春”的心路历程。
回春:数十座古典园林旧貌换了新颜
每个城市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灵魂,苏州的灵魂就是它的千年文脉,而古典园林就是这个文脉的最佳载体。那飞檐翘角的亭台楼阁,玲珑剔透的假山峰石,争奇斗妍的花草树木,让古典园林吸引住了难以计数的游客的眼球。
然而,苏州的古典园林也曾疮痍满目:拙政园曾遭日本侵略军的飞机轰炸,远香堂被震坏,南轩被烧毁,园内许多道路满是苔藓,甚至有野生狐狸在园内做窠;同属全国四大名园之一的留园先遭日军蹂躏、抢掠,又被国民党军队占为养马之所,解放前夕已经到处残梁断柱、破壁颓垣,马粪堆了两尺高,一些柱子被马啃成了蜂腰形……“园林之城”的园林怎能这副模样?解放初,苏州在百废待兴、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成立了园林文物整修委员会,并以古典园林为重点,开展了一项项修复工程。
数十年里,薛福鑫、陆耀祖等一大批能工巧匠,史建华等热心古典园林保护的企业家,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汗水,修旧如旧,让数十座古典园林“凤凰涅槃”,重新焕发了青春,古典园林也成为苏州旅游乃至整个苏州的第一王牌。
正是得益于这样的整修,在1997年12月4日召开的第2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年后,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和退思园也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在第2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批准加入世遗行列。
与此同时,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委托相关单位进行调查发现,苏州古城区内共有53处古典园林、20处庭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留(包括完整、较完整、半废和残存)。此外,古典园林或园林元素还大量走上苏城街头,走向全国,甚至有30多座在海外安了家。苏州的古典园林,回到了春天。
葆春:监测建档,摸清园林“遗传密码”
在回春之后,怎样让古典园林永葆青春,成为摆在苏州人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对此,苏州依托2007年落地开花的亚太世遗中心,开展了多方位的工作,重点包括世界遗产的监测、古建筑保护和修复高级专业人才的培训、青少年遗产教育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列入“世遗”的9座园林进行监测和建档。通过多年的摸索,目前亚太世遗中心已创建了一套以组织管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动态监测为一体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监测体系。其中,监测对象分为建筑物、构筑物、陈设、植物、环境、控制地带、客流量、安保、基础设施9大类,基本涵盖了古典园林保护的各个方面;各项监测指标也已分别制定。
监测过程中,中心引进了大批监测设备,特别是测量精度达毫米级的立式和手持式三维激光扫描仪,用于采集各类监测对象的基础数据。目前,该中心已完成210余座古建筑、3200余件陈设品、2200余株植物、总长19.8万米的管线等在内的图表、照片、文档共2万余件。
中心又与信息科技公司合作,自主开发了《苏州古典园林监测预警系统》软件平台,将测量数据输入平台,形成古典园林的“遗传密码”。这样,一旦被监测的古典园林遭遇不测,就能根据“遗传密码”进行科学、原样的修复。同时,被监测对象的日常养护管理方式,也从根据主观经验判断转变为由科学的客观数据说了算。如通过对水质的监测和数据录入,可以知道哪些指标不理想,再决定采取投放花白鲢还是其他手段治理,投放多少量;还能预测游客高峰大致出现在哪月哪日,以便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为规范监测工作,使工作有章可循,中心还依据国家文物局颁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结合苏州遗产地的实际,出台了《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监测工作管理规则》,并于今年6月1日起实行。该规则是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出台的首部关于监测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也是亚太世遗中心开展监测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各地制定法规、制度的良好参照。
播春:从呵护古典园林到呵护古建筑
世界遗产保护上的种种做法和经验,让苏州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保护还只是开了个好头。因为,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文化遗产远不止古典园林,还有大量的其他古建筑,其中仅姑苏区范围内就有100万平方米,加上遍布古镇、古村的古建筑,数量更为可观。
事实上,苏州在保护古典园林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其他古建筑的保护,先后出台了《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苏州市区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实施意见》等法律法规、政策,为古建筑保护撑腰;启动了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保护整治利用工程、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等工程;最近,苏州又被批准设立全国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参加亚太世遗中心古建筑保护联盟成立大会的我国文物泰斗谢辰生为此评价,就全国而言,苏州的古建筑保护情况总体不错。
不过,因为产权复杂、年久失修,苏州部分古建筑也出现了受损现象:2006年11月,市文物保护单位残粒园中路西厢房的二楼倒塌;2009年12月,控保建筑菉葭巷50号曾发生火灾;今年6月,市文物保护单位春晖堂杨宅一架屋也轰然倒塌……
此外,还有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亚太世遗中心(苏州)名誉主任汪长根说,这其中既有保护传承问题,也有合理利用、优化创新问题。尤其是古建筑保护修复行业,机构力量分散,队伍后继乏人,企业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管道不畅,缺乏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项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苏州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情况就更不用赘言。亚太世遗中心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能否推而广之,惠及苏州、全国乃至亚太地区,从而推动更大范围的古建筑保护?
本着这样的想法,一批有识之士齐聚苏州,成立了亚太世遗中心古建筑保护联盟。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认为,一个城市的长久发展,源泉和动力在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亚太世遗中心古建筑保护联盟的成立,将把以苏州文化为代表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为未来苏州的更好发展带个好头。
推荐阅读:
鸡鸣驿:最古老的“邮政局”
福州深藏古寺里的鹅峰书院
新疆琼库什台村 岁月的牧歌
诸暨斯宅村的千柱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