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大宗祠位于拔蛟窝社区西坊,始建于明末,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重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再次重修,系拔蛟窝陈氏通族总祠。现为社区老人活动中心。
元信陈公祠也位于拔蛟窝社区西坊,建于清代,民国十九年(1930年)秋陈氏后人捐款重修,并刻有捐款石碑。系拔蛟窝陈氏13世祖陈元信房派祠堂。现为社区曲艺社活动场地。
何氏大宗祠位于大汾社区向南坊,于明嘉靖8年(1529年)建成使用,是该社区目前保存较完整的祠堂。现为社区老人活动中心。
近期,万江有三座始建于明清时期的祠堂同时入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分别是拔蛟窝陈氏大宗祠、元信陈公祠和大汾何氏大宗祠。三个祠堂过去都曾作为学堂,都在2004年按规划对主体建筑修旧如旧、恢复原貌。过去村民拜祭祖先的场地,现已转变为老人活动中心、社区曲艺发烧友聚集地,传统的古建筑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何氏大宗祠:尚存明清功名碑三十七块
何氏大宗祠位于大汾社区向南坊,祠堂偌大的庭院里,停满了自行车、摩托车,众多中老年人围在一起打牌、下棋,这个“老人活动中心”甚为热闹。
作为古代东莞四大名乡之一,大汾社区也是书画之乡,是莞邑明清时期文物古迹遗留下来最多的古村落之一,何氏大宗祠便是其中一个代表。该大宗祠又称“萃涣堂”,取《易经》中有聚有散的意思,是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有头门、前殿、后殿、厢房、硬山顶上有船形脊,布局严整均衡,风格端严雄健。面积(不计地堂)约600多平方米,不论石雕、木雕、砖雕、人物塑像、花鸟虫兽、山水楼台、古物图案等均精雕细塑。
大汾社区曾出过众多科举名人及历史名人。目前宗祠尚保存明清时期功名碑三十七块,均为花岗石雕刻,暂时放在宗祠一空地上。据说是族人为本族考取功名的读书人所立,从中可窥见,耕读文化和科举制度对农村读书人的深远影响。
社区有关负责人透露,将围绕何氏大宗祠及周边打造集“老人活动中心”、“书画创作基地”、“村史展览馆”于一体的交流平台,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其中,位于宗祠周边的书画创作基地已进入装修阶段,明年将在宗祠东边动工建设“村史展览馆”,预计半年时间可完工。
推荐阅读:
济南千年武岳庙再现古风古韵
山东:古建筑见证了桓台新城王氏兴衰
广州历史古迹与CBD比邻而居
中国古城的文化遗产价值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