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桓台的历史文化,怎么也绕不开新城王氏家族。这个家族自明代中叶靠科举起家成为望族,至清代中叶,持续兴盛了200年之久,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时过境迁,一切的富贵荣辱都随着历史的车轮一去不返,但王氏家族曾经的辉煌已深深印刻在那些古老的建筑之上。古朴静雅的配套设施、彩绘艺术品、厚重的园林石刻、甚至古建筑上的木制雕花和飞檐走兽,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触手可及,让人不由自主地走进那古老的时光,感受那份优雅的静谧。
牌坊下的王氏后裔
12月6日午后,温暖的阳光洒落在桓台县新城镇镇南村大街上。几百米外省道上的喧嚣至此戛然而止,这里只有安静。
大街南头,一座高大的牌坊矗立着,上面的青砖、彩绘在阳光下反射着柔和的光芒,“四世宫保”4个大字格外醒目。“这就是四世宫保牌坊,全国仅有的两座砖坊之一,是新城王家留下的。”尽管多年的私塾教育和深厚的家学渊源在王淇身上留下了很深的谦逊、平和的印记,但作为新城王氏家族第十六代传人,82岁高龄的王淇还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自豪。
桓台县政协研究室主任苏士诚告诉记者,新城在古时就已设县。明清两代,新城县文化教育事业发达,县内人士积极参加科举,取得功名的家族纷纷修建功名牌坊以光宗耀祖,造型各异、规模不同、遍布县城乡村通衢官路的各类牌坊多达72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位于大街上的王氏家族牌坊,四世宫保牌坊就是其中一座。“那些牌坊以青石结构居多,只有一座是砖坊,就是这座四世宫保坊。”在王淇的记忆里,家族的牌坊有云路坊、功名坊、功勋坊、贞节坊、表彰坊、节孝坊等,多毁于文革时期,四世宫保牌坊得以幸存。
苏士诚介绍,四世宫保坊建于明万历年间,是为表彰当时兵部尚书王象乾保国之功。同时,追赠其上三代,父亲王之垣、祖父王重光(王渔洋高祖)、曾祖父王麟,均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因此称“四世宫保”坊。“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王淇清楚地记得,小时候,每逢重大节日,家族里的孩子总会集结在牌坊旁,在大人的带领下,齐声诵读王氏家训。
现在再看家训,王淇更习惯用一种批判的眼光来看。“比如说‘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难道不是读书人就不值得交往吗?”上世纪90年代和2010年,王淇先后两次主持修订了新城王氏族谱。
纪念馆里的忠勤故事
238省道将新城镇一分为二,也将新城王氏家族曾经的建筑群一分为二,与四世宫保牌坊隔路相望的是忠勤祠。
有了忠勤祠,也才有了王士祯(即王渔洋)纪念馆。
对于80多岁的桓台退休教师徐承诩来说,王士祯纪念馆里的一草一木他都再熟悉不过。从1990年到2012年,老人用了12年时间完成了50万字的《王渔洋传奇》一书。“新城王氏属于移民家族,他们的祖先从外地来到新城,历经明清两代,一度兴盛不衰200年,这个家族真正的崛起应该就是从王重光那一代开始的。”徐承诩告诉记者,忠勤祠是王氏后人为纪念王重光而建。
王重光是明嘉靖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后任贵州布政使左参议。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北京皇宫的三大殿因雷击遭受火灾,嘉靖皇帝下诏命令王重光从贵州采伐大木修建新殿。而当时生长大木的原始森林被少数民族义军占据,官军根本就无法进入。王重光先派兵切断义军后援,随后率领骑兵突入义军首领的营寨,宣布皇帝的政令,用以“恩德招降”的办法促使3万多义军放下武器,随即带领武士、壮工去森林里伐木。一年后,王重光因操劳过度以身殉职,使嘉靖皇帝大受感动,亲书“忠勤可悯”四字,又命礼部尚书吴山写了“忠勤报国”以示嘉奖。
推荐阅读:
广州历史古迹与CBD比邻而居
中国古城的文化遗产价值
陕西:唐十八陵考古完成11处寝宫勘探
江西奉新县发现一大型先秦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