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庆西浙江衢州人,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所长,教授。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梁思成。80年代末,楼庆西将研究对象由古建筑转移到乡土建筑上。他说,“不了解乡土建筑,就不能算了解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凝聚他多年调查研究成果的《乡土景观十讲》一书日前由三联书店出版。
谈到乡土建筑,陈志华和楼庆西两个人的名字往往是同时浮现在读者心头的。与陈志华拿出厚厚的《中国乡土建筑初探》同时,楼庆西最近也出版了一本小书,《乡土景观十讲》。这是一本小到可以随手翻翻的书,便于携带便于阅读,而且和陈志华厚重的忧思不同,楼庆西表达得更多的,是对乡土建筑之美的直接体察。这,应该是另一种把传统留住人们心中的方式吧。
追怀“乡土建筑是一种历史的记载”
新京报:在这本新书的第一讲一上来的第一句话你就进行了发问——什么是乡土建筑?你说到在你这里乡土建筑的定义是狭义的?
楼庆西:从广义上讲,只要带有地域特点的都可以称为乡土建筑,本乡本土的建筑。但我这里讲的乡土建筑是狭义的,就是指乡村里头土生土长的建筑。乡村的建筑不需要建筑师设计的,找个有经验的木匠,跟着主人一起找一些农民,房子就盖起来了,所以我们称它为土生土长的建筑。乡土建筑是一个历史的记载,它记载了我们农耕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这是其主要价值。
新京报:所以通过一个村子的建筑其实可以看到他们的文化脉络?
楼庆西:对,比如山西临县是一个工业村,产陶土。这个村不缺水,山底有水,所以自古以来发展烧陶业烧缸,因为山西人爱吃醋,都用大缸子。手工业生产会产生废品,有的地方把废品砸碎不要了,但是这里不打碎,而是留着做烧窑时的烟囱,或者把这些大缸子摞起来变成院墙。平时你到农村去,大多数院墙都是土的,这里却是水缸的。厕所也是用水缸围成的。高高低低全是水缸,形成了这个村落一个特殊的景观,也记录了这个村特殊的一种历史经济形态。
新京报:你觉得这种乡土建筑对历史文化的记录和城市有没有什么不一样?
楼庆西:跟城市建筑相比,从建筑类型来讲,一个村落绝对没有一个城市那么全面,没有会馆、大剧院之类的建筑;从建造技术来讲,没有城市建筑那么完备、那么系统、那么有规格,乡土建筑是土生土长的,有什么材料就用什么材料。所以这本书里我就把它的特点总结成几个部分,第一个是它和自然山水的结合比城市更为密切更为和谐。第二,中国的村落建筑形态比城市丰富。
新京报:这是为什么?
楼庆西:因为乡土建筑的特点是当地的工匠运用当地的材料,采用当地传统的技艺。比如木工活儿,浙江东阳是东阳帮,绍兴是绍兴帮,地方风格非常强烈。我们把它概括成四个“当地”:当地的工匠、当地的材料、当地的技艺、适合当地的环境。再加上我们长期互相不流通、不交流,你到福建去为什么过一个山头就是一种语言,就是它交流非常少,那么就很容易形成各个地方的风格,这就是乡土建筑为什么形态多样。城市里不可能出现蒙古包吧,城市里不可能出现土楼吧。
现实“老百姓不爱住这些乡土建筑”
新京报:但是在古村落的保护和当地居民改善生活上面又存在着很难调和的矛盾?
楼庆西:对,你不要以为我说得那么美,老百姓就爱,老百姓不爱住这些乡土建筑,他们喜欢新的。首先要改造生活住宅,买沙发买床买电视机都买得起,但传统乡土建筑的房子里面就是黑黢黢的,因为窗户全是花儿,我们把它当宝贝,窗户的功能一个是通风,一个是采光,一个是关紧,而花窗户一不通风二不采光,密密麻麻的。老百姓开始不知道这个的价值,就把窗户拿下来放楼上搁着,窗户去掉以后就改墙,再有钱就在原宅基上盖个新房。这样古村落原貌就被破坏了,但你不能阻止它,这就是保护和发展的矛盾。怎么妥善处理这些矛盾呢,就说来话长。
新京报:现在面对这么多古村落被拆,你会感到难过吗?
推荐阅读:
温州开展“百村千处”工程保护古村落
苏州古城保护是文保区的重中之重
河南巩义市福昌寺保护修缮工程开工
曲阜35处古迹入选济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