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庆西:这个你要理性地认识,从感性上当然会难过,从理性上说,它不可能全部保护下来,也没有必要全保护下来,你不能阻止老百姓追求新的生活啊。国外也是如此,国外为什么很多叫做自然博物馆,毁掉了村落的一些好的建筑,把它买下来,拆了以后搬到一个新的地方,组成一个新的村落。
新京报:现在做得还不错的村落是哪里?两者结合比较好的。
楼庆西:又要有生活气息,又要完整地保护下来,有没有典型的例子呢,诸葛村算是一个,周庄也做到了这一点。周庄原来就是一个商镇,从元末开始。它原来就是一个商镇,所以现在当然可以发展商业,古建筑也没被破坏。虽然周庄发展旅游业,游客很多,但古建筑不允许动,你可以挂招牌,甚至可以钉个钉子挂灯笼,但你不能动古建筑,这些都是有严格规定的。所以这样就变成一个良性循环,完全靠政府出钱保护古村落,没那么多钱,非常贵非常贵。
新京报:那诸葛村这种模式和周庄模式能在其他村镇推广开来吗?
楼庆西:诸葛村我们是几次宣传,它的旅游开发是自己来办,自己成立旅游公司,支部书记兼任旅游公司经理,因此它能够掌握自己的收入,用相当一部分钱投入到古村落的保护中去。此外,郭洞村也是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但它的旅游开发交给了旅游局来管,一个农家乐的店一个中午可以开十桌到十五桌,第一批客人走了,第二批客人很快就来了,但是大部分钱是被旅游局拿走了,古建筑破坏了也不修,因为旅游局已经得到利益了,其他的就不管了。原来河流是很干净的,现在因为餐饮业迅速发展,那么多人吃饭,洗鸡洗鸭,河流都被污染了。他们学诸葛村模式学不了,郭洞村的村干部自己都开着餐馆,买卖还特别好,第一个买汽车的就是开着餐馆的支部书记。
传承“老艺人做的东西和以前的没什么差别”
新京报:在书里你也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很重要,你觉得该怎么保护呢?
楼庆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就是把传承人保护好,有人就能传下去,因为它是手艺,材料是不会消失的,关键是会这些手艺的人。十多年前我们去陕北调查,有一个老太太做虎头鞋做得特别好,当时她已经75岁了,做得一手好活儿,但没有传人。郭洞村有一个编灯罩的,卖得很贵,70多块,他有两个徒弟,但还比他大五六岁。现在讲非物质文化要变成活的,要进入商品市场,你有了销路,自然就传承起来了。
新京报:但是感觉如果商品化了之后,它的文化价值就会有所削弱。
楼庆西:你可以把它分开,对于精品,比如工艺大师,过去给皇帝做,留下很多精品的插图工,现在是国家订货,出一些精品,那么这些呢放在博物馆里,精品就留下来了。还有些大众化的东西。要分两条路来走,不是说一大众化精品就没了,那当然不行了。精品是多少年才做一个啊,瓷器现在发展,瓷器不是又复活了吗?过去只有皇帝定做的才做。现在把给皇帝做东西的那些技艺全找出来,做出东西然后在市场上卖,如果到了王刚那个节目……
新京报:肯定给砸了。
楼庆西:作为一个艺术品你不能砸它,你砸它干吗呢?这些东西都是现在做的,不是乾隆那个时代做的。但是现在为什么不能推广呢?我喜欢这个东西,而且质量能够达到乾隆时代的标准,有什么不可以呢?
新京报:所以你认为现在很多东西在工艺性上并不比乾隆时期的差是吧?
楼庆西:现在一些老工艺人做的东西和以前的没什么差别。
新京报:那怎么鉴别呢?
楼庆西:要用现代的科学手段来鉴别,不是凭考古学家一看就能看出来的,现在很多都看不准的。我最怕的就是一进村,别人就指着一个东西问,这是什么年代的?我就马上说,对不起我不知道。年代的判断是一个非常科学的东西,光凭它的样子往往不准,乡土建筑可以保留几个世纪以前的东西。
推荐阅读:
温州开展“百村千处”工程保护古村落
苏州古城保护是文保区的重中之重
河南巩义市福昌寺保护修缮工程开工
曲阜35处古迹入选济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