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洋大楼
“记得有一次和母亲去了汉口中山大道边的南洋大楼(武汉国民政府旧址),六十年代初在那幢高大的西式大楼的底层不知怎么的开设了一间冷饮室。由母亲领着,坐在一张小小的圆圆的餐桌前,老房子里边空空荡荡的一间大厅,很阴凉,光线黯淡在高高的穹形天棚上。”
在武汉本土女作家胡榴明《繁华沧桑大武汉》的散文集里,南洋大楼披索着旧日的时光,像上海滩老唱片中流淌的流歌岁月,被人回忆在汉口中山大道中段的六渡桥外。
旧时岁的六渡桥,商贾云集,在中山大道向东的汉口租借区里,南洋大楼是仅次于汉口水塔的高层建筑,1917年华侨简氏兄弟在汉口扩建卷烟厂,便在中山大道文书巷外修建了南洋大楼,作为办公处。
南洋大楼并不是生产区,在六渡桥住了很多年的人都记得南洋大楼1层曾经卖过冰激凌和烟。虽然大楼后来几经易手,但如今在大楼的侧面,仍然写着“南洋兄弟烟叶公司”的字样。
有别于其他工业遗产的是,南洋大楼代表着汉口建筑史上的分界岭在汉口租借区的近代历史建筑群中第一次运用钢筋混凝土。
回忆:复古、小资气息逐渐消失
我在南洋大楼一带住了30多年,每天上下班都经过那里。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南洋大楼,底层是食品商店,那时估计只有租借区的上层人才知道那个洋去处。虽然母亲只带我去过一两次,但我对当时吃的冰激凌仍记忆犹新。南洋大楼卖的汽水是白色的,有很多小泡,喝一口,那种刺激感从舌头一直窜到胃,喝汽水的吸管是麦秸,烤干后还有香味。那时,很少有人去南洋大楼。大楼的底层有很多罗马式立柱,腿很矮的圆桌,桌上放着高脚杯,都是些上世纪30年代的东西。
改革开放后,南洋大楼曾经的复古、小资气息,因新进驻的酒店、商场等而逐渐消失。口述者:胡榴明
探访:历经变迁“南洋”仍在
南洋大楼由美国建筑师设计修建,1917年动工,1921年落成。整栋楼呈不规则多边形平面,因率先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所以楼内还设了电梯间,由上海生产安置,而这些跟南洋兄弟资产丰厚是分不开的。
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对外开埠,围绕汉江的商贸中心开始向租借区转移。1917年华侨简氏兄弟来汉扩建卷烟厂,在今中山大道文书巷外修建了南洋大楼作为办公处。1926年,北伐军攻入武汉后,南洋大楼被国民政府用作在汉办事处,大楼内贴上了孙中山的头像,但是“南洋烟叶公司”的字样仍保留在大楼右侧的墙壁上。
推荐阅读:
浙江古桥的前世今生
《岳阳楼记》解读岳阳楼
大理诺邓开五井古道出盐地
郑州秦家大院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