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括婺古道上的重镇
古代的交通除官方驿道外,尚有不少民间古道,这些古道,有的甚至要比驿道还重要,一是它往往通往古代的市镇;二是它往往是捷径,途短易走。而古代市镇的多寡,反映了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反过来,古道也促进了市镇的经济发展,人流的交往。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古代婺州市镇的兴起始于宋代。到明代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俞源村是当时处州(今丽水市)宣平县内仅次于县城和陶村的第三大村镇,同时又是仅次于驿道的括婺间交通要道上的主要村镇。
明代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一书中讲到浙江布政司的官员从杭州到处州的丽水县,要经过双溪驿、茭道驿、华溪驿、丹峰驿,即从金华市东到武义北部过永康县城至缙云五云镇,这一条路线,大致相当于今天330国道金华到丽水段,这是当时金华至丽水的最主要大道。除此之外沿武义江各支流溯源而上也可到达丽水。其中武义中部呈北东流向的武义江主要支流之一的熟溪,再由熟溪支流的麻阳港、乌溪溯源而上也可抵丽水,其中乌溪到俞源后,翻过大黄岭头,就进入瓯江水系宣平溪的上游,顺此可抵达宣平县,再经处州的丽新镇通往丽水。
丽水古称括城,从宣平至上坦、大黄岭头至俞源,由俞源过刘秀垄,到现在白姆乡的横山村,再由白姆乡白鹤庙向右行过后树岭至后舍、下店、茶山坑就到了金华的喻斯,过喻斯就到金华安地,一出安地就是一马平川可直奔金华。还有另一路,就是不过后树岭,由白鹤庙往左行,过黄泥坑,抵金华的郑宅,沿现在已被安地水库淹没的峡谷到安地。但这一路山高路险,古代走的人较少,主要是走前一段路。前一路上集市多,如有后舍市等,村庄也较密集,而且相对讲路程也短一些,因此成为古代括婺间的要道,很多人选择走这一条路。而俞源村正是在这一交通要道上,因此俞源的始祖俞德,任松阳教谕时就曾多次经俞源往返于杭州、松阳间,最后看俞源风水好就定居于此,他走的也应该是这一条路。苏伯衡《皆山楼记》中记载元明之际俞源已有数百户,当时,经俞源往来括婺间人中,除百姓外,不乏知名人士,刘基、宋濂、章溢、苏伯衡等明初开国勋臣著名人士,都曾多次经俞源往返于括婺间,并和俞氏家族有深交。
俞源村位于钱江与瓯江两大流域分水岭的凡岭和大黄岭的北部,是宣平溪与熟溪的一个联接点,它介于山区和平原盆地交接点的有利位置,就必然成为括婺间行旅的必经之地。由于这条古道较近,岭也平缓,人们从松阳、宣平到金华大多经过俞源,杭州、金华的官员前往括地,或括地到婺、杭州,也大多走这条路。因此,清嘉庆年间(1796—1820),武义县知县张荣堠特意赠匾“惠及行旅”,挂在俞源村万春堂内护门上楣,可以看出当时俞源客旅之盛况,以及俞源村处在古代括婺间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性。
处于古代括婺间交通交接点上的俞源村,不仅给行旅者带来了方便,同时也给俞源村带来了财富,俞源人并不单靠农耕致富,他们在往来古道上打听、搜集做生意的信息,从事商业活动。已过世的俞耀宗先生讲到俞源村历史上也是有很多人经商的,他们在商业活动中赚钱后买进田地,供人租用,收取田租,积累了财富以后又去扩大生意或去城镇再设店铺。古时武义县城上街的横街(现已划为古城保护区),是商业繁华的地段,俞源人在那里就开了好几家店铺。俞氏裕后堂先后开了36家商店,而且从俞源一直开到金华的大溪。
上世纪五十年代土改时,俞源村约1400—1500人口,本村的农田不过千亩,而在外的土地超过3000亩。俞源的田产起初在山坳北口外的村子里,后来扩展到整个武义盆地各处,鼎盛时连金华、宣平郊区都有他们的田产甚至田庄。因此俞源人很骄傲地曾讲了一句话:“金村、荷漾、溪口,不值俞源金狗。”金狗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俞源大财主俞志俊的绰号。金村、荷漾、溪口是武义的大村落。在划成分时,俞源村有24户地主和4户富农,其中三分之一兼营工商业、药店和南货店。
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俞源盛产茶叶、茶油、桐油、靛青、苧蔴以及毛竹、木材等农副产品,当地人把这些产品源源不断地贩卖到外地。俞源人正是借了古道之便,加上经营灵活,不死守田地,才造就了今天俞源村留存了那么多的明清古建筑,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化遗产。上世纪五十年代武义至宣平的公路建成,公路从俞源以西数里的宋村南下,俞源从此失去了金华—宣平—丽水交通中的优越地位,括婺间的古道也失去了昔日的繁华,俞源的经济文化也逐渐走向衰落,但也因此保留了至今成为旅游资源的古代民居和深厚的农耕文化。
推荐阅读:
南京国防园惊现“乾隆怪碑”
耿彦波就北城墙修复工程现场办公
大同市名城保护形成独有格局
三台县两庙戏楼维修加固工程通过专家验收
分页:[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