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俞源俞氏宗谱》载,刘基至少为俞源村做过四件大事:
一、为俞涞子孙辈取字,首取“敬、卫、恭、仪、像、权、衡、福、寿、昌”十字,而这十个字中“仪、像、权、衡”四字,据有关专家认为是含有天文意义的。
二、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正好俞涞去世后一年,为俞涞谢世作《像赞》云:“结庐人境而无车马,竹冠野服栖迟其下,我求其人,其渊明之流亚乎?不知采菊东篱,仰见南山,悠然此中,其意能俾原善之与我言乎!吾方将歌归来之辞,以寻五柳于人间矣,至正戊戌年。”赞中对俞涞一生淡泊名利,隐德不仕的高尚品质,喻其有陶渊明遗风,可见刘基对俞涞的人品是十分称道的。
三、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基被朱元璋征召,与宋濂、章溢、叶琛赴金陵,刘基曾对朱元璋上《陈时务十八策》,佐命军中,并作招抚榜文,命俞涞的民兵队伍仍为地方武装。时元末政乱,朱元璋忙于与西线的陈友谅六十万大军角逐,也需要民间的武装力量在后方作后盾。这充分说明刘基对俞涞及后人是十分信任的。
四、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即吴王位,刘基仍参与机密谋议,但他还念念不忘远在武义俞涞的友情,就向朱元璋推荐俞涞孙俞继祖为南京锦衣卫镇抚一职。
刘基挚友宋濂与苏伯衡,以及章溢、叶琛也相继与俞涞及他四个儿子善卫、善麟、善诜、善护都有频繁的交往。
苏伯衡(?—1392年后),婺州金华人。苏伯衡对俞源村格外钟情。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苏伯衡要比刘基、宋濂、章溢诸公所留给俞源的东西要多得多。光“四库全书”就收入了有关俞源的文章两篇,包括著名的《皆山楼记》和《竹坡处士俞原瑞墓志铭》。另外还有四篇收入《俞氏宗谱》之中,包括《崇本堂记》、《孝思庵志》、《静学斋记》、《江山息兴图卷序》。
《崇本堂记》,依据文章的记载,崇本堂建于明永乐乙未(1355年)十二月,是当时祀奠(善护)之所,地址在西山善护公之墓侧。
《孝思庵志》,记叙了有关孝思庵的情况。孝思庵是祭祀隐君子二泉公(即俞涞)之祠,由其四个儿子共同创建,时间是二泉公死后十七年(1374年),俞涞兄弟俞浪也附葬其旁。文章记载了地址之方位:“去墓以南一里许,水绕于震,山负于兑,墓与坎离相望,若天造而地设。”“余曾过俞川,知俞氏大族自高曾以来世业诗书以积善称于乡,处士兼有才智,原善兄弟恂恂若儒生,而慷慨尚义其于所以奉先者,又如此虽欲无志得乎!……盖庙,祭祀之地也,祭祀之足以感人心者,亦敬而已矣,莫大于天下,亦莫众于人民。(下转第8版)(上接第7版)人各有心若未易感也,惟敬则无不涣萃焉,而异心者可萃也,死而同气者当何如哉?是故,致其敬非惟足以昭格祖祢之神,尤足以式孚曾孙之心,孙而又子子而又孙,会精聚神竟其孝,虽千百人犹一人可也,千百世犹一世可也,此余辄以敬而广孝思之义也。”该文对俞氏兄弟崇儒尚义,积善乡里,孝道尊祖之举大为称道。
《静学斋记》,是记叙文,但议论占了绝对的篇幅,苏伯衡在这里极力阐述静与动之关系。他认为“动而无静,众人也;静而无动二氏也。故惟无所不动而无所动,斯足以见静之妙,惟其无动而无所不动,斯足以验动之神。此吾之所谓静而有动圣人也。”《静学斋记》的撰文时间当在1384年之前。
推荐阅读:
南京国防园惊现“乾隆怪碑”
耿彦波就北城墙修复工程现场办公
大同市名城保护形成独有格局
三台县两庙戏楼维修加固工程通过专家验收
分页:[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