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落布局
民国《宣平县志》记载:“俞源双溪……一自清风岭外来,一自九龙山来,两涧合,西流转北,经寨头会樊川水下金华到钱江口。”清风岭外来的叫西溪,由南而北流到俞源,大约8—10米宽;九龙山来的,叫东溪,自东南向西北流到俞源,大约10—15米宽。东溪又有两个源头,一个大致在正东,出自仙云山和龙宫山之间的峡谷,叫仙云水;一个偏东南,出龙宫山的峡谷,因上游有沉香托梦的名胜龙潭,故叫龙潭水,两水在洞主庙前合流。东溪和西溪在俞源村西侧,汇合成俞川,随后直下武阳川奔钱塘江而去。
俞源村形态为两岔。一岔长,前贴东溪,背靠锦屏山,长约600米,最宽处约170米。再往东南,山谷狭窄而陡,房基地很少了。另一岔短,在东溪西南岸、西溪东岸与小祠堂山之间,东西约200米,南北230米。再往南,小祠堂山根就贴近西溪了。
村落分为三个大区:东溪东北岸的东南部叫上宅,这一段对岸的小祠堂山逼到了溪边;东溪东北岸的北部叫下宅;下宅面对的东溪南岸叫前宅。上宅和下宅住的都是俞姓人。前宅为俞姓和李姓、董姓杂居:俞姓住北部;南部有个里巷门叫“陇西旧家”,里面住的都是李姓人;董姓人不到十户,也住在南部。上宅的俞姓以万春堂、裕后堂两个房份为主,下宅以声远堂、逸安堂两个房份为主。声远堂因为祖屋面对六峰山,这个房份便又叫六峰堂。万春堂、裕后堂、六峰堂都是六世祖善麟的后代。前宅的俞姓堂号德馨,是六世祖善护一脉。俞氏一些小房份没有堂号,杂住在上宅、下宅和前宅。李姓只有一个堂号,叫贻燕堂。
三大住宅区体现出一定的社会分化。三个大区里,前宅是宋末俞氏初来时最早的居住地,稍晚来的李姓和董姓也住在前宅。明代末年,上宅发展起来,清代初年顺治朝,两次兵灾几乎毁尽了俞源村。乾隆以后大规模重建。嘉庆、道光两朝是建设高潮时期,主要建筑在上宅和下宅。上宅最富,现存有全村最大、最精美的大型宅子,而且宅子都有花园,所以建筑密度低,巷子比较宽,全用细卵石精铺地面。下宅只有声远堂一座大宅,其余都是中等住宅,建筑密度大了一些,巷子的卵石较为粗糙。前宅早年有过大宅,年代湮远,已经毁掉。清代后期,前宅的住户贫穷的较多,现在多为中小型住宅,全村的小型住宅集中在这个区,大多质量很差。前宅建筑密度最高,巷子最狭窄曲折,路面也低劣而且破损。
推荐阅读:
南京国防园惊现“乾隆怪碑”
耿彦波就北城墙修复工程现场办公
大同市名城保护形成独有格局
三台县两庙戏楼维修加固工程通过专家验收
分页:[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