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万春堂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俞从岐次子俞林檀所建。平面形式与上万春堂相同,后进院加挡雨板,入口门前有一对旗杆石。民国30年,俞林檀第六代孙俞经受画兰花远近闻名,故称此厅为画家厅。(下转第7版)
(上接第4版)下宅群以六峰堂为典型代表,除此之外,还有桂花厅等一批相当数量的中小型住宅,村口的俞氏宗祠为明清建筑。
六峰堂坐北朝南,因其面对六峰而复名,又因其后有六峰书馆,又名“声远堂”。由主体建筑、附屋、书馆等组成,门前有照壁,壁前为下宅坛(小广场)。六峰堂建筑规模宏大,造作精良,用材考究,雕刻精美,为俞源村古建筑群中的经典建筑之一,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主体建筑由大厅、堂楼、两侧厢楼组成。二进堂楼及两厢由俞天惠建于明末,一进大厅及两厢则由其子俞继昌建于清康熙年间。院墙作四柱三间三楼式,壁面磨砖,花砖垒脊,明间正脊饰吻兽,雕刻华美,门内两侧有旗杆石一对。大厅面宽三间,进深九檩,前后檐施牛腿托挑檐檩,明间前后双步用四柱,次间抬梁穿斗混合分心用五柱,施月梁,檩间用鸱鱼形单步梁,前檐檩下瑞禽、鱼龙等深浮雕图案极为精美;明间后檐金柱间施排门六扇,次间后檐施花格窗六扇。堂楼为楼上厅,面宽七间,进深七檩,明间前后单步用四柱,底层有五柱,底层前檐廊。厢楼建于明代,面宽七间一弄,进深七檩五柱,前檐施牛腿,底层前檐廊。硬山两坡顶,五花山墙。主体建筑东、西两侧及北侧连有附屋,其与主体建筑之间有骑楼相连通。书馆位于主体建筑北侧,由两个三合院相连而成,均为两层结构。
这一家前后出过两位拔贡,所以大门内外各有一对旗杆石。大门外的一对旗杆石是俞继昌考取拔贡的标志。大门内两侧的一对旗杆石,样式与外面相同,只是形体略小,这是俞继昌玄孙考取拔贡所立。因为长辈立在前,所以玄孙的旗杆石只能放在大门之内,而且形体略小,以体现长幼尊卑的封建儒学思想。
佑启堂(原名桂花厅),为明朝嘉靖后期俞涞第七代孙俞昱建所建。后进有正屋五间,左右各有一个楼梯弄,楼上设香火堂。此房派清雍正前后出了个拔贡俞文焕,康熙末年被宣平知事于树范聘为塾师,于树范之子于敏中于乾隆二年中状元后,亲笔手书“佑启堂”匾额,以赠恩师俞文焕。现存雍正年间宣平知事胡必奇撰文,处州教授周雯书写字画一帧。
俞氏宗祠,这是俞姓家族祭拜祖先等重大活动的公共场所。据家谱记载,为明隆庆元年(1567年)开工,六年后竣工。俞氏宗祠位于俞源村西部,坐北朝南,面向上宅溪,明代至清代建筑,1949年前曾办过学校,1954年被用作国家粮站,1998年收回归村集体所有。中轴线上自南往北排列门厅、戏台、中厅、寝堂,两侧廊庑、厢房和附屋,占地面积2753平方米。各进台基依次抬高。祠前原有照壁无存,门前立旗杆石四对,大门左右置抱鼓石一对。
俞氏宗祠体量恢宏,院落敞朗,民国《宣平县志》中有“处州十县第一祠”之谓,其戏台亦被称作“八婺第一台”,建筑保存完整,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门厅民国时经修建,面宽五间,二层,南面设排门,前、后檐施牛腿。戏台平面方形,歇山顶,柱内外两圈用八柱。中厅建于明代,面宽五间,进深九檩,明间前后双步用四柱,次间抬梁穿斗混合分心用五柱,柱头卷杀,月梁两端刻短鱼鳃纹,檩下托以单拱替木,前、后檐柱头和阑额出斗拱两跳,柱础明、次间用鼓形下垫古镜,梢间用礩形,建筑用材粗大。寝堂面宽五间,进深九檩,檩前五后三,前檐施覆水椽作八檩前双后单步,明、次间用四柱,梢间用五柱,施月梁。前、后天井两侧设廊庑共六间,抬梁式构架。门厅、中厅、寝堂两侧各有庑屋或附屋若干间。马头墙,硬山两坡顶。
推荐阅读:
南京国防园惊现“乾隆怪碑”
耿彦波就北城墙修复工程现场办公
大同市名城保护形成独有格局
三台县两庙戏楼维修加固工程通过专家验收
分页:[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