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传统理念中,宗祠是一族所望。我国历来较重祖先,故一般都把祠堂选在一村之中的最佳地段。俞氏宗祠从总体布局看,位于中水口,来自清风岭由南向北的溪流和经过村里的东溪汇合于祠堂前,而且一水清澈,一水稍混。民谚说“黄龙杂青龙,代代出财神”,此寄寓着对俞氏后代人丁兴旺、财源茂盛的祈求。这也符合《水龙经》由“乙字水”水流吉形,所谓“乙字水影身,家出大朝臣”之格。
前宅群的建筑密度较大,保存质量相对较差,这些建筑大多为俞涞以及俞涞之子俞善卫的女婿李彦兴的后代分别建造。其中有些年代较久远,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李氏宗祠为清朝遗存。
贻燕堂又称李家厅,二进一井,额枋有雕花,气魄不凡,天井较窄,第二进面宽五开间,二层楼,为明代建筑。厅边附家训阁(又名培英书屋),有屋七间,读书房窗格木拼花中四角雕有“读圣贤书”正楷字。养老堂房门前板壁雕有小匾,刻着“养轩斋”三字,距匾上三尺,左右二小圆内雕有“知”、“止”二字。厅边还有三座住宅连成一片,均为李嵩萃在清乾隆年间兴建或修建。
厅下楼,为清乾隆十年李嵩萃所建。有正屋五开间、厢房各两间,两层。正屋明次间保存有造型古朴之花窗,梁、额枋均有雕刻,厢房有花窗。李嵩萃建的最后一幢屋叫朝北屋。有正屋七开间,厢房一间加弄,鹅卵石铺地,山墙为卷棚式。该建筑花窗内容丰富,有琴棋书画,寿字、福字。楼上无雕饰,用竹编抹泥墙,为古代传统做法。
急公好义宅,明代建筑。第一进五开间,厢房各两间。第一层有花窗,倒龙牛腿,礩形柱础,门墙为牌楼式,第二进面宽三开间,两侧各有弄和两间厢房。
大屋,相传为敬三公俞汪建造,后被陶德义矿工起义者(明正统年间)烧毁。俞氏后代在原址上再行建造,仍称大屋,明代建筑。大屋面宽三间和两弄,厢房左右各一间,礩形柱础。
俞涞古宅,明代建筑,三合院式。正屋面宽五开间,两层,前檐廊回廊,左右各一间厢房,重檐,礩形柱础,二楼为抬梁式,装饰简单。下士街香火屋,明代建筑,三开间,无装饰,中间有六扇格扇门,倒龙牛腿,礩形柱础。
李氏宗祠为清代建筑,1949年前曾设小学到80年代中期,1995年设老年协会至今。建筑坐西朝东,由门厅、后厅、两侧庑厅组成,占地面积842平方米。门厅面宽五间,进深七檩,明间前后单步用四柱,前檐施牛腿,次、梢间分心用五柱,后檐设通廊,廊两端各开小门:大门设于明间前檐金柱间,后檐戏台无存。后厅台基高于门厅,面宽五间,进深十檩,檩前四后五,明、次间前单步后双步用五柱,檐柱施牛腿托挑檐檩。两侧庑厅面宽四间一弄,进深五檩四柱,前檐施牛腿。天井地面卵石铺筑。硬山两坡顶,五花山墙。
据传,从前宅过利涉桥的青塘山脚有七星塘及许多建筑,从族谱记载之方位推断,十二间静学斋即建于此地。如今这里已成一片粮田,经实地考察,田埂上仍留存有明朝的断砖残瓦。据此推论,这里与前宅连为一体,曾是俞氏祖先的最早居住地。皆山楼沿西山山势而建,规模宏伟壮观,曾为俞源八景中的“西山暮雨”一景。如今则早已灰飞烟灭,无处寻此遗迹旧踪。
俞源村的整体形态和各种类型的文物建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明、清、民国等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对于这一历史时期浙江社会发展史的研究和中国宗法制度下农业社会经济、文化的研究来说,俞源村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研究这一文化遗产,我们可以窥见这一地区明清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方面的发展演变规律。从这一点来说,俞源村完整形态以及众多的古建筑为我们提供了一批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推荐阅读:
南京国防园惊现“乾隆怪碑”
耿彦波就北城墙修复工程现场办公
大同市名城保护形成独有格局
三台县两庙戏楼维修加固工程通过专家验收
分页:[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