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建筑融为一体
俞源村明、清建筑融为一体,组成了错落有致、相互协调的古建筑群落。
经初步统计,俞源村共计52幢结构完整的古民居建筑,民居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分成上宅、下宅、前宅三大群,大部分建于清代,占地约34000平方米。三个古建筑群分布清楚,布局合理。俞源的古建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寺庙宗祠、文化建筑、商业建筑各种类型一应俱全,充分表明这是一个发育程度相当成熟的村落。
从总体上来分析,它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步演变的。明初建筑较为简朴,甚至没有走廊,雕饰也很简单,柱础也为宋式柱础,如前宅的厅下楼、李家厅、俞涞故居等。明代中后期,建筑就有较大的改进,雕饰出现,而且有很高的造型能力,但与清朝建筑相比,就显得粗犷而简朴。清朝中后期的建筑则在构造上有非常大的改进,出现了上万春堂、下万春堂、精深楼、六峰堂等大中型住宅。平面上从一进演化为二进、三进,而且天井宽阔,厅堂宏大,防火防水设施也极为讲究,艺术上绘画、雕刻都非常精美。
从总体布局看,俞源的民居主要围绕由东向西的一条溪流顺势而建,便于充分利用水源。大多数建筑都朝向南部的梦山,既满足了精神寄托又可充分利用阳光。建筑高大宽畅,天井开阔,使民居内受光充足,通风良好。建筑的选材也很精美,天井、道路的材料多用就地取材的鹅卵石,图案优美,做工考究。贯穿东西的七星塘、七星井是极周到的防火设施,而且寄寓了消灾祈福的人文精神。如此等等,使村落的布局、建筑的结构既与环境相协调,又利于人类居住,这是“天人合一”生态思想应用的完美范例。
从三大区域来看,上宅群保存了裕后堂、上万春堂、下万春堂等大型住宅,它们和其他几幢中小型住宅如高座楼、精深楼、七星楼等连成一片,均为明末和清初建筑,个体现状较好,类型多,质量好,雕饰水平也较高。
上万春堂为俞从歧建造于清乾隆元年(1736),因俞从歧是当地书法家,上万春堂又称(书法厅),西偏南。主体建筑由两个相向相连的三合院组成,中轴线上排列门厅、院墙、正屋,两侧及后侧建有附屋,占地面积1531平方米。上万春堂建筑体量较大,造作讲究,雕刻精美,与裕后堂、下万春堂有着承前启后的家族关系,是俞源村社会发展历史的产物,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第一进三合院的门厅面宽三间,进深八檩,檩前三后四,后檐牛腿托挑檐檩,明间前单步对后双步,月梁两端刻鱼鳃纹,次间用五柱,中柱落地;各檩间施鸱鱼形单步梁,檩两端托以花拱,蝴蝶木固定檩子。第二进三合院正屋宽为七间,进深七檩五柱,底层前檐通廊两尽端设边门与附屋相连。前后进三合院之间的院落之间设院墙,中开大门,墙檐下有长长的壁书题记。前后进两侧厢房为六间二弄,并各设楼梯,厢房底层前檐为前后进相通连的廊子;前院厢房前檐施牛腿。天井地面石板铺筑。硬山两坡顶,五花山墙。主体建筑南北两侧附屋共7座,面向主体建筑相向而建,都有各自的小院落,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
裕后堂屋后的高座楼,为清乾隆末年俞立酬所建,是一个小四合院,七间正屋,入口门厅为三开间,第二层无斗拱。屋前石子铺地,构成美丽图案,其中有太极图两个。据传石子是到附近的溪滩精心挑选,每粒都经毛竹筒套过,所以大小十分匀称,有“五斤石子十五里溪”之说。此屋大门外照墙上的水墨画,其人物山水均有较高艺术水平。
精深楼,清道光二十五年俞新芝所建。此屋有九重门,层层设门是为了防盗,屋前配有花园、藏花厅。天井用二层石板铺就,石板从东南西北任何方向向中间数均为九层,这在中国传统理念中是一个神奇的圣数。地袱也全用精致石板构成,就连安放在天井两边的花台亦用条石制成。整栋屋的石雕、砖雕、木雕的做工都相当精细,木雕尤为突出。雕工细腻,技法圆熟,而且内容独特,有白菜、扁豆、丝瓜等蔬菜瓜果,也有白兔、小狗、蟋蟀、蜜蜂等动物昆虫,显示出主人效法自然、热爱田园山水的人文精神。
推荐阅读:
南京国防园惊现“乾隆怪碑”
耿彦波就北城墙修复工程现场办公
大同市名城保护形成独有格局
三台县两庙戏楼维修加固工程通过专家验收
分页:[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