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后,苏伯衡写了《竹坡俞处士原瑞墓志铭》。“竹坡”为俞涞次子善麟别号,写作时间是明洪武甲子年(1384年)的春天。这篇墓志铭较为详尽、全面地记述了俞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尤其是自俞涞起祖孙三代人的一些情况,这为我们研究俞氏家族的历史提供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献史料。墓志铭全文如下:
洪武甲子春,予游永嘉还丽水。俞子道坚使人持状来求制父竹坡处士墓铭。五年,予友李参议之季子景中客处士所,予过之,景中为予言处士之美,且自其兄弟虽别,异籍异居,而通有无,同休戚。卮酒脔肉不集不食,怡怡然略不见其有间。州里之间称处士为有德之人,童孺无异辞而学士大夫过门无不见礼者,为之叹曰:嗟夫,处士不嗜仕进,自放山林而力行乎孝,友慈让,重然诺,好施与。赈人之乏绝不计家之有无,交于人不以其得时失时疏戚缓急,扣门未尝计利害祸福,为避就非所谓有所不为而可以有为者乎!越三年,又过之,馆于其新堂。觞豆在列,子姓奔走将事,处士时感疾一年,犹衣冠出,相舆揖让,酬酢殊洽,又未尝不叹其精爽有余也。去之永嘉一月而处士竟卒,则壬戌之岁十二月二十有八日,距所生甲戌之岁得年四十九。道坚等以明年癸亥十二月三日葬于里马博原之山,至是以铭为请,予雅重处士,而道坚又好学有文,何敢爱于言乎?
按状,处士姓俞氏,丽水之俞源人。其先系出周姬姓。周封支子为俞侯,乃卒氏之宋季,有讳德者为松阳学谕,创俞源而居之。德生义,义生至刚,至刚生仍,仍生涞,世业诗书而以积善称。涞生善麟,字原瑞,是为处士也。妣颜氏。处士内刚外柔,而持以恭敬养亲。寒燠食饮之宜常,足以得其欢心。父殁,择北山以葬。谒铭于宋濂,刻诸墓上之石,庶其有闻于来世。外门之务,身任其劳,而以逸遗兄弟无终始一也。至正甲午,括盗四起,剽掠压境,乡民不知所为。处士曰:“此乌合之众,利子女玉帛耳。何能为之有?团结以抗之,可保也。”众唯唯。少壮扶携老幼者四至,处士部署而申之以约要,联络内外,声震傍近。盗却而乡民以安岁。戊戌婺守将举城款附国朝。而括民不下,俞源介乎其间,两军狎至不能居,处士乃率家之城居焉。会越国公兵入城,举家骇散,独母后。处士负母而逃,免于难。兵火后家业荡然,遗田数亩而已。岁饥,市粟赈其里人。至熟偿之,处士不受。曾东过齐鲁,西略秦陇,南游闽越,北抵幽蓟,所至问其名士而礼于其庐。遇同州之人不能自归者,辄归之以资。后有贾于杭而蒙诬于官者,赖处士贷之钱不累死。其人三年后怀所贷来全偿,息倍焉。处士曰:“亟反而偿,非我所望也。”其于教子尤刻意焉,故诸咸克肖而坚遂以文学名,其为人大概如此。呜呼!在上而贵显者未必皆贤,在下而隐约者未必皆不贤。
故君子之于人也,不观其用于世,惟观其无愧于世。处士检身慎行,而美名令闻表于乡闾,亦即生顺而死安矣。而可使无传乎。配潘氏,温厚勤俭,家索而复裕,其次助之力居多,子四,长坚次珍次奇次希,女一人,孙男二,曰景夔景权。铭曰:
我观所在,大家相望。孰无小民,聚庐其乡。慨彼小民,于厥大家。面誉背詈,摩间遐迩。君在桑梓,何修何施。方其生存,小大环归。及其沦逝,会哭如市。久而益悲,是孰之使。人亦有言,君子仁人。退焉林邱,泽流乡邻。既周我急,亦拯我厄。克任克恤,自孝友出。奄其亡矣,哀哉人斯。载饥载寒,畴拊畴绥。采彼舆言,刻此贞石。尚俾樵牧,善视松柏。
《江山息兴图卷序》,写作年代当在公元1384年之后,因为这时的俞道坚(字文固)已游历过大半个中国,估计已步入中年,文章写道:
“括苍俞文固曾涉江湖,浮淮泗沂河洛,北游齐鲁以至燕赵,西略秦陇达于平凉,历览天下之奇闻壮观数年矣。一旦喟然叹曰:‘吾将安所归宿哉,盍返而自休焉。’于是属画工为《江山息兴图》而谒余,曰:‘愿叙之。’呜呼……”
宋濂(1310—1381),字景濂,明代开国文臣。朱元璋攻取婺州(今金华)时,聘其为五经师。洪武初年,聘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继又命授太子经,改起居注,常侍左右,以备顾问。
叶琛(1314—1362),字景渊,丽水人。元至正四年(1344)任歙县县丞,后升任处州路总管府判官。元将石抹宜孙在处州一带征讨山寇盗贼时,叶琛“从石抹宜孙(指俞涞)守处州,为画策,捕诛山寇,授行省元帅”。可见俞涞与叶琛早在至正十四年(1354)时就在征战括城时相识,成了好友。
章溢(1314—1369)字三益,龙泉人,天性孝友,也是一个饱读经书的儒士,曾教授乡里,与俞涞相识,并多次过俞源村往来金华丽水间。至正二十年(1360)应朱元璋聘,刘基与章溢、叶琛离处州转道俞源去金华与宋濂一起坐船离开金华赴金陵。
以刘基为首的“浙东四先生”及其友人苏伯衡等都与俞涞以及他的儿孙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留下了许多赞美俞涞及子孙和俞源村的文章。而这一切都与俞源在古代是处婺间交通要道这一自然条件分不开的。
推荐阅读:
南京国防园惊现“乾隆怪碑”
耿彦波就北城墙修复工程现场办公
大同市名城保护形成独有格局
三台县两庙戏楼维修加固工程通过专家验收
分页:[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