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读世家广结文人
俞氏家族代代尊崇耕读家风,以一介布衣而广结文人善士,悉心经营祖居这块风水宝地,都是从俞涞开始得以形成和延续的。至明嘉靖与隆庆年间和清乾隆与道光年间,就出过京、府、县官18人,进士、举人、贡生、秀才293人。自清乾隆后,俞氏家族中的殷实之户增多,纷纷不惜巨资兴建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的大批民居建筑。俞氏家族的后人如今已遍布全国八个省市及东亚诸国和欧美诸地。
俞源村的发展从深一层的原因来看是俞涞与刘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俞涞,字巨川,号二泉,人称处士,生于元至大年间(1308—1311年),卒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享年约50岁左右。吴从周《俞氏宗谱后序》载曰:
“(俞德)嗣是隐其德,不仕者三叶,至第五世敬一处士涞者,因地利藉世资业,擅素封者存康济。时元政衰乱,盗贼蜂起,因命四子纠集民兵保卫郡邑,又尽出其所积,以饗卫士,卒赖保全守括城。石末公宜孙表为义民万户,而处士欿然,竟不居之,宁终韦布。故太史宋公濂、苏公伯衡志其墓,记其祠,咸以处士称焉,盖亦有以知其志之所在者耳。然四子诸孙,各谙文墨,善呤咏,接贤豪,行高尚事。若诚意伯刘公基,大中丞章公溢,与夫一时名公硕士,咸相与为布衣交,则其人品可知矣。”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俞涞秉其先祖之德,有护卫郡邑的功绩,同时,处州府镇守使石抹宜孙还表彰他“义民万户”,然而他不愿做官,他和他的儿子们都与当时名重一时的以刘基为首的“浙东四先生”及其苏伯衡等成为布衣之交。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刘基与苏伯衡的父亲苏友龙在元朝时同为征讨处州山寇盗贼的僚友。先是,江浙行省已派浙东宣慰副使(后迁行院判官)石抹宜孙镇守处州,尔后,又派刘基与苏友龙协助,而俞涞此时也带乡民去括城助战,与刘基共同守括,在他们的镇守下,处州一时清宁,“众心翕归然”。
但是刘基是否到过武义抑或俞源村,在武义学界是颇有争论的。然而至今俞源村的百姓认为,俞涞与刘基为布衣交,对俞源的兴起,刘基起了很大的作用。俞涞在至正十四年率民守括城,刘基已在处州为官,括城一战两人不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俞涞还立下汗马功劳,俞源村的名气也一跃而起,一时闻名遐迩,时有大甲邑之美誉。
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刘基故里今划归文成县)。元末进士,在天象、军事、政治、文学诸多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深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曾辅佐朱元璋创建明王朝,为明朝开国功臣。官至御史承兼太史令,封为诚意伯,明正德年间追认为太师,谥文成。
刘基是明代初年政界及文坛的一位重要人物。《明史》赞其貌修伟,虬髯,“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有称誉他“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公濂并为一代之宗。”他生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22岁举进士,三年后步入仕途,先后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元帅府都事及总管府判等职,后因与执政者意见不合,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冬,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直到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应朱元璋征召,离家投入应天朱元璋军中,参与机要,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为开国功臣之一。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后来,在以他为首的浙东豪绅集团在与淮西集团之间邀宠争权的斗争中处于劣势,因而长期郁积填膺,忧愤莫解,于洪武四年(1371年)辞官,八年(1375年)十月病死于故里青田(今文成县南田镇)。
推荐阅读:
南京国防园惊现“乾隆怪碑”
耿彦波就北城墙修复工程现场办公
大同市名城保护形成独有格局
三台县两庙戏楼维修加固工程通过专家验收
分页:[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