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十,是临汾市尧都区汾河西一带祭祀供奉牛王庙“三王”(牛王、马王、药王)的日子,每到这天,河西十里八村的人们都会云集魏村,参加一年一度的牛王庙庙会。
魏村位于临汾城西北方向约25公里处的明山上,牛王庙就修建于村西北的一个土垣之上,庙内完好保存着一座我国最早的古戏台。这座赫赫有名的戏台修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年(1283年),大德七年(1303年)遭遇大地震毁坏,元至治元年(1321年)重建,明清两代屡有修葺。早在1957年,戏台就被列为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草席上建庙的传说
魏村,因春秋战国时期曾是晋文公的大将魏雠驻地而得名。从临汾市沿临大公路一路向西,行至东涧北村附近右拐上公景线乡镇公路,行车约15分钟左右,便可看到一个巨大的牌楼“古镇魏村”。进入魏村沿大路向村西北方向走,到村中间位置,便可看到在一个土垣上,立着一座气势宏伟的寺庙,这就是名扬四方的牛王庙了。
关于牛王庙的由来,当地有这样一种说法:宋金时期,金国南侵,时秋播在即,平阳地界却有大量牲畜染病。阵前军情告急,田野庄稼也无法耕种,官员只得报知朝廷,当时在位的宋真宗降旨,命蔡、张两位大臣及一位神医前往平阳救急。虽然找到了医疗办法,无奈地域广大,无法全部医治,于是三人计议,将大量草药倒入汾河上游,河水经过浸泡自然成了药剂,后命沿河居民将牲畜战马赶到河边饮水,三日后,果然牲畜痊愈。当地百姓无不感激三人,遂建庙祭祀,三位大臣分别被供奉为牛王、马王、药王,所以牛王庙也被人称为“三王庙”。
传说,最初的牛王庙,修建在汾河河东的一个村里,每年的四月初十“牛王”诞辰的日子,河东河西的村民,为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必到河东祭祀。当时庙会规定十分严格,祭拜时间必须分毫不差,河西诸村常因路远水深耽误祭拜时间而受到惩罚,于是河西诸村村民便在庙前祈祷,希望“三王”显灵,在河西诸村也建一处庙,以便祭拜。祭祀当夜,一阵风将河东三王庙的两张草席刮到了河西的魏村和景村,村民都认为是“三王”显灵帮助村民选的庙址,遂各自筹款建庙。如今,魏村归属尧都,景村归属洪洞,景村的三王庙早已毁于战火,而魏村的村民却不惜代价将牛王庙保存了下来。
魏村牛王庙建成时,因为建庙钱款是魏村及魏村周边的四社八村村民共同出资修建,所以经过商量,定下了“两村为一社,一社执事一年,四年一轮回,八村共管”的规矩,至今仍基本如此。
主殿叫“广禅侯殿”
牛王庙占地不大,只有3660平方米左右,站到山门口,庙内建筑可一览无余。
魏村文物管理所所长郭建民在魏村已经工作了十多年,对魏村牛王庙会颇有研究。他介绍,原先牛王庙整体坐北向南,戏台背后东西两侧各设置一个庙门,后因解放初期当地保护意识不强,庙门损毁严重,庙门前也被村民建起了民宅,只留下3米宽的一条小道,不具备重建庙门的条件,只好将庙门重新修建到了东侧。
庙内北侧分别有献亭、主殿及东西垛殿,最南侧为戏台,院东西两侧为依墙而建的两排廊庑,献亭前及两侧种有柏树灌木,中间大片空地为看戏场所。主殿、献亭、戏台位于中轴线上,这种格局也是沿袭了元代庙宇戏台修建的独特格局。献亭位于主殿正前方,顶部与主殿相连接,它是用来在祭祀当日安放供桌及祭祀用品的地方,平时也可作为达官贵人看戏的特殊位置,在唱对台戏时也可作为临时戏台使用。
正殿明间上槛悬一块红色匾额,镏金正书“广禅侯殿”四字,首题“大清国山西平阳府临汾县西河乡平水郡羊城里人氏见在魏村居住信士芳名等众诚心敬谨献”,落款题“时康熙五十九年庚子盂夏吉旦重立”。牛王庙主殿悬挂的匾额,为何是“广禅侯殿”?郭所长告诉记者,“不同于‘三王庙’来历的传说,临汾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广禅侯是阳城县的一名兽医,即‘牛王’。”
传说在北宋政和四年时(公元1114年),金兵南侵,宋金在平阳一带交战一年有余。时值战马瘟疫流行,日不思草料,夜不得安歇,金兵乘机进击,宋兵屡战屡败,随军的兽医也医治无效。阳城常半村兽医常顺闻讯后,赶至军营帮助医治,在确定症状后,常顺带军士进山大量采集草药,用大锅煎煮后倾倒入河中,驱马下水洗浴,马病随即得到控制。医好马病后,宋军士气大振,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宋徽宗闻讯后大喜过望,颁旨敕封常顺为“广禅侯”。后来,元太宗联宋灭金后,曾微服私访太行山,听说了常顺的故事后,深受感动,遂下令建庙祭祀广禅侯。后来,经过民间进一步的神话衍化,广禅侯常顺也就成为了民间口中所说的“牛王”。
推荐阅读: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之岱庙谜云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之忠烈杨祠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之普救奇塔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之孔宅风云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