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故里民居瑰宝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高林村之所以名闻天下,因为这里曾经出过一位高中一甲第三名的探花郎——张岳崧。
高林村位于定安县东南部与海口市甲子镇交界处,至今已有257年,全村48户280多人,其中90%为张姓,其余为吴姓。
高林村原来不叫“高林”,是张岳崧高中探花之后,村里人为了纪念他及告谓子孙后代,才将村名改为“高林村”,意为只有高大的林木,才可以拿来当栋梁。
在高林村口,一棵百年大榕树耸立在路边,像是村里的守卫神。大树的两边有两口水井,呈日月关,称为日月井或日月潭,相传为张岳崧高中后所建的村里风水眼。
高林村历史悠久,古朴沧桑。村中的路面巷道皆由青石块铺成。整个村落都是很有个性特色的古建筑,青砖黑瓦,简洁古朴。村子完整地保存了清代传统建筑风格,1800米的巷道全以青石板铺设,道路结构为一“田”字。房屋呈“井”状布局,七纵三横的巷道,因地形坡度显得错落有致,脉络清晰,是古代海南少有的有建设规划的村庄。
它不仅保存有丰富的文物古迹,还保存丰富的非物质遗产。该村民居90%为清代建筑,尤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岳崧故居、张氏宗祠为代表,同时还有“日月井”、“古官道”、驼峰木雕、匾额、张岳崧手书之阴刻葵木楹联等,汇聚了清代的建筑艺术精华,是海南清代民居瑰宝。
2010年高林村被选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我省首次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村庄之一。日前,高林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祖屋生辉探花及第
清代嘉庆年间,海南岛曾经出过一位高中一甲第三名的探花郎——张岳崧,这是明清两代500余年间空前绝后之盛事。嘉庆皇帝曾为当时被朝野认为是蛮荒之地的海南竟能出现此等人才而慨叹,特手谕曰“何地无才”。按清制,一甲进士直入翰林,张岳崧经翰林玉阶而上,官至湖北布政使、护理湖北巡抚,是清代海南任职最高的官员。张岳崧主持编纂《琼州府志》,擅长书画,是清代知名的书画家,与丘浚、海瑞、王佐并誉为“琼州四大才子”。
张岳崧出生的老屋保留了百合花和含笑花两棵古树,如今庭院中的那株百合花历经138年历史,依旧鲜花盛开。据张岳崧第七代后人张党权介绍,张岳崧当年从外地移种百合花,就是警示后代子孙做人要清白,当官也要清白。
相传,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二十八日卯时,张岳崧出生时就有祥兆,屋子突然亮起来。张岳崧自幼天资聪敏,博闻强识。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己巳恩科殿试,张岳崧高中一甲第三名及第,时年37岁,成为海南在科举时代唯一的探花。1842年正月十八日未时病逝,逝后入祀郡邑乡贤,墓葬于海口琼山区甲子镇毛头岭村附近。
人杰地灵传说添彩
张岳崧带头捐建的张氏宗祠,是迄今高林村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宗祠前台阶上放置两个石雕瑞兽。门栏上“探花及第”四个大字龙飞凤舞,相传为张岳崧亲笔所提。屋里搁置着张岳崧的画像,以及字画复制品。据张氏后人介绍,每年有数百人慕名而来祭拜张岳崧,期待如张岳崧一般探花及第。
张氏宗祠如今已经败落,院墙倒塌了一半,处处断瓦残垣,只有屋顶翘头处雕刻的两只草龙图腾在诉说曾经的喧嚣显赫。
张岳崧故居的风水也是至今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高林村居高临下,鹤立鸡群,琼山、文昌、定安三地俱揽眼前。南方兀起雄伟壮观的乌盖岭(又叫后盖岭),传说是状元宝地。乌盖岭向文昌蓬莱三胎岭延伸入定安县境,名为伏龙岭。伏龙岭蜿蜒似腾龙,活像龙头,高林村就坐落在龙头上。
代代流传的风水之说,使这个古村落似乎也增添了一份超凡脱俗的神秘色彩。
文昌十八行村宁静淡泊邻里和睦
高墙深院,直弄幽巷,青砖黛瓦,斑驳粉墙,飞檐翘角,所有的建筑都透着一种古老沧桑的味道,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任数百年来风云变幻。
从车水马龙的城市走进十八行村,仿佛进入了一座明清古城,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仿佛从颜色鲜亮的五彩世界走进了一张老旧的黑白照片里面,时间在这里像是凝固了一般,所有的一切都慢了下来。
推荐阅读:
安徽芜湖新增11处省级文保单位
济南:老建筑应融进旧城改造中
湖南常宁庙前中田村入列国家首批传统村落
建筑风格的延续是城市的史记
分页:[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