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玉带”不负盛名
走进文山村,登上村委会旁的楼顶看到,只见一条如玉带般的湖面紧依村前,就像一位小家碧玉,让人感到柔和亲切。中间一座石桥连通村内,顶楼阵阵清风徐徐吹来,令人陶醉。湖边的堤岸上,新修建的大理石栏杆绕水一周,与周边景致融为一体。远眺村内,文山村如画景尽收眼中,经年风雨,黑灰的瓦房成片,石路石墙斑驳陈旧,给人一种厚重的感觉,并未因为古旧而显得破败。
“文山村山拥水环,尤其是这个文山湖,环村而存,孕育村庄。”随行的文山村委会委员周庆友笑着说,如果从羊山上俯看文山村,景色就更美了。整个村子看上去是圆形,似一座莲花座,“员如布居,屈曲盘旋”。村中数条石板路也堪称一绝,像一个八卦图或蜘蛛网,上窄下宽,陌生人初入此村,往往如入迷阵,难辨东西。当年冯白驹曾率部在此打过游击,搞得敌人晕头转向。日本鬼子一怒之下,一把火烧掉不少房子。
“员山地形高,向背合局。”员者,圆也。员山村村名也是由此而来,后来因为这个村子文人辈出,科甲兴旺,才将村名改为“文山村”。
步行进入文山村,最先看到的是村口处的一座拱门,上面高悬着一块“蔚起人文”的匾额,向来者标示了这方土地上身后的文化积淀。
在村头坊附近,一座石头古墓静静立在民居旁,走进一看,原来是村中的元老级文物。墓碑上标明这里是宋代进士、周氏四世祖同时也是文山村开村始祖周榘的长眠之地。离这座古墓不远处,还有六世祖的一座古墓。墓主是文山村周氏的六世祖,这位元朝时期的周氏祖宗,曾官拜巡检,看来也曾威名显赫。举目而望,古墓与民居紧紧相依,遥想当年的埋骨处,想必是幽静的村郊,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祖宗的墓地已经被子孙的居所紧紧包围。
周庆友介绍说,在村委会办公室前的平坝上,明正德九年甲戌(1514年)进士周宗本的牌坊就散落在草丛中。顺着他的指引,记者看到,这块匾额只剩半截,“进”字尚可见,旁边小字处已被风化,隐约可见勒以“正德××科赐进士第原任工部郎中周宗本垂×”的字样。
在村西20米古村墙旁,也有一座破损的进士坊,但匾额已经不在,四个圆形的石基基本完好,坊柱和支架或断或裂,在一大堆草木灰旁,显得凌乱不堪,萧瑟不已。
此外,在村中行走,时时可见长形圆形扁形的石条石墩石板散落各处,那些也是残损的牌坊碑铭等物,它们的存在见证着古村落数百载兴衰沧桑。
名士辈出 文山底蕴深厚
周庆友边带记者一行走在村中的水泥主干道上边介绍说,这里分布着三大名坊,分别是甘泉坊、厚道坊和村头坊。
周氏一族聚居的文山村,秀美的自然景观虽然是吸引游人的一大亮点,但这里最主要的内涵,还是700年古村独有的厚重人文。
在村西的周氏老祠堂是斜门入内、一堂三进的式样,相传是明代木质建筑,但后世几经修补,用料多已替换,已非纯粹的明代建筑。只有里堂的中柱仍是明代材质,班驳的黑梢硬木,敲之铮然作响,从明代至今,柱身虽然遍布刀砍火烧的痕迹,但挺立如钢,并不变形。外堂的对联是“濂溪世泽,太史家风”,相传为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迹。其点划的描摹已经很粗糙,应该是后来不懂书法的人所临摹的,但远看,董其昌书法平正的架构风骨还在其中。
据记载,明清之际,文山村科甲联芳、官员济济,当时就流传“公孙中举人,叔侄、兄弟同进士”的美谈。为纪念村里这些科甲扬名的贤达,也为了更好激励后辈子弟奋发上进,文山村人在村内先后建起了14座功名牌坊,有折桂坊、拔尤坊、毓秀坊、登科坊、登俊坊、文魁坊、先裕坊、礼魁坊等举人牌坊,以为表彰,也为勉励。但如今多已散落难寻,因为在文革“破四旧”时,不少牌坊墓碑都被砸毁,数百年流传的珍贵文物毁于一旦,仅少量在文革中被村民保存下来,但多也残缺不全,有的还被用以筑路铺桥,或围砌猪圈。
文山村民生活无忧乐陶陶
在村边的休闲广场,记者看到有工人正在紧张的施工。“这是区政府拨款50万元修建的村文化休闲广场。”周庆友说,文山村村民的收入主要是种植水稻,现在还种植瓜菜。村民种植的瓜菜转销岛外,一年总产值达600多万元,每户种植瓜菜的村民收入可达3万元左右。为了让农民的口袋鼓起来,收入更高,村民每年还定期邀请农校的老师到村里讲课,给种植户讲课培训。
“现在村民生活好了,也成立了自己的妇女健身队,每天都在广场上唱歌跳舞。出去参加比赛也多次获得好评。”周庆友说,村里现在村道四通八达,村民新居错落有致,村道也安装路灯,并进行改水改厕。还建起了文化楼、公共阅报栏、文化活动中心等措施,使农民学有场所,乐有去处。
定安高林村一方水土三代功名
青山环抱,风光秀美,人杰地灵,民风淳朴,这里是科举时代海南唯一一位探花张岳崧的出生地——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拥有“一方水土三代功名”美誉。张氏旧宅堂内依然保存着“探花及第”的牌匾,散发出挥之不去的书卷气息,正是古村文化得以积淀和延续的见证。
登高一望,高林村依山傍水,前瞻水田、后靠青山,几十间用石头砌成的民居散落在山坡上,一座座保存完好的清古建筑映入眼帘,古香古色,透出一股静谧的灵气。
推荐阅读:
安徽芜湖新增11处省级文保单位
济南:老建筑应融进旧城改造中
湖南常宁庙前中田村入列国家首批传统村落
建筑风格的延续是城市的史记
分页:[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