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微雨,最是怡人,微雨下的古楼更是妙不可言,再伴上些吴语戏曲,便是一场豪华盛宴了。“戏曲之乡”的北桥城隍庙经过修缮后,昨天举行这样一场盛宴,修缮后的古戏台上一个个草根艺人纷纷上台献演,古楼下四方而来的看戏人,即使微雨连绵也不愿散去,更不减热情。
唱戏的都是当地草根艺人
“上来的是林妹妹呀。”77岁的周梅热情鼓掌的同时不忘向记者介绍剧情。周梅就住在附近,打小爱听戏,年轻时更是唱得一手好戏。她看着楼上古色古香的戏台,那四合院式的楼宇,铺着平整古朴的石地板,戏台上时而唱戏时而跳舞,让周梅感到欣慰和激动。
8月7日,继城隍庙开放仪式后,北桥街道举办了城隍庙古戏台修缮后首场演出。院内观众坐得满满的,连两侧的厢房内也坐满了人,楼内清风徐徐,一边看戏,一边欣赏修旧如旧的院落,确实是一种享受。演出的都是北桥人喜欢的地方戏,有锡剧、沪剧、越剧,那曲调声声入耳,在院子里回荡。
台上的唱戏人,都是本地的草根艺人,他们有着专业的戏功和传神的演出,若不是介绍,看戏人怎么也想不到他们竟是当地的草根艺人。43岁的付淑琴表演的沪剧《荷包相配人团圆》让下面掌声不断。
以前每逢城隍生日都有演出
北桥城隍庙古戏台始建于明代,清朝时被重新修整,因此整体风格透露着浓厚的清朝气息。古戏台的位置在城隍殿南,依滂冶长泾,坐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两边有东西看楼六间,呈四合院式,是一座高台楼阁式建筑。
在当时,每逢城隍生日,当地周边百姓就会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城隍庙中,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娱神活动。戏班子会在古戏台演出,北桥民间的戏曲团队也会上台表演。不管是祭神的、看戏的还是做买卖的、凑热闹的,都沉浸在这热闹的氛围当中。然而,十年的“文革“风雨将这古戏台吹打得满是伤痕,雕栏玉砌被时间一点一点的剥落。城隍庙里的一切似乎已经淡出了老百姓的记忆。
修旧如旧古戏台恢复原样
2009年,北桥街道作出修复古戏台的规划,按照原样对古戏台进行分期修复。城隍大殿内没有被损坏的建筑设施被原封保留着,古戏台和两侧看戏的厢楼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缺和损坏,修复人员按其原来的样子进行细致的修复。
历经两年多的时间,城隍大殿、古戏台以及两侧看戏的厢楼全部修复完整。城隍大殿为单檐歇山式,面阔16.7米,进深11.5米,平梁蜀柱,二重昂,檐口施斗拱,普柏枋上有莲台佛珠彩绘,色彩以蓝绿相配的“冷色”为主,屋顶上的风调雨顺四个金色大字与古戏台隔空相应。古戏台圆拱形的天棚与传统的亭台楼阁大相径庭,飞檐翘角上挂着大红的灯笼,戏台上的背景看板上映着古韵今风的戏曲画,戏台旁有专供演奏班子使用的。两侧厢楼的雕花矮窗和凭栏都被漆上了朱砂色的油漆,厢房内高挂着金色宫灯。穿过戏楼便是中心大院,院内青砖铺地,场地宽广平整,可容纳数百人看戏。
据北桥文体中心主任顾芳华介绍,古戏台修新后将会对社会全面开放,因为北桥是戏曲之乡,这里还将成为北桥民间文艺团队的训练基地,各地的戏曲爱好者可以在这里互相交流学习。每逢初一、十五,这里都会举办小型的戏曲演出,由北桥当地的草根艺人上台表演。
推荐阅读:
泉州西街多数古厝、名人宅第已不同程度损毁
山西绛县集中保护254处明清古民居
河南新密城隍庙维修工程竣工并通过验收
内部加固 泉州西街八旬老屋“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