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前的房子
整治后的房子基本保持原样
几年来,西街已有10幢沿街店面成功改造。昨日,记者走访了最早进行整治的老屋,了解其“重生”之路,希望能为部门或者业主在保护和整治这些古建筑中提供借鉴。
整治房依旧古朴
如果不是有规划界人士指点,经常逛西街的记者也不会知道,西街东段的46号、50号店面所在的房子,是最早整治更新过的房子。
从外观看,它跟西街其他年迈的老屋没有太大的区别。房子一楼隔成两个店面,分别经营内衣、面包。招牌和店门很时尚,但它的外观看起来依旧古朴,有传统韵味。二楼临街的窗台、屋檐,保持着原来的样貌,东面临巷的外墙,还是土黄色的泥土样。
推开面包店的大门,记者见到了房子的主人。屋主黄女士今年72岁了,是市区一所小学的退休老师。
黄老师和家人很热情,向记者讲述了这幢房子的变迁。
老房子建于1931年左右,距今81年了。那时,黄老师丈夫的阿公、阿嬷,从南洋回来建了这幢房子,共有两层,每层约80平方米。
跟西街其他的老房子一样,这幢建了几十年的老屋,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破败。前几年,一楼墙壁脱落厉害,到处是斑驳的痕迹,二楼墙壁出现镂空、渗水,屋顶时不时有沙土掉落洒在脸上、身上。房子虽然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但后来鉴定发现,钢筋已经风化、严重生锈。无疑,这幢房子快走到头了。
不管是对家的祈望,还是对老房子的不舍,黄老师一家都不想看着这幢房子继续老下去。2005年左右,他们向西街保护整治指挥部提出申请。在技术人员多次现场检测,最终鉴定为危房后,相关部门同意对老房子进行整治。
内部加固外观不变
它是多年来西街沿街建筑最早进行整治的房屋。整治,与改造有着很远的距离和差别。之前负责跟进这幢房屋整治的市城乡规划局人士说,最大的一个原则是“修旧如旧”,也因为是刚开始的试验,相关部门对这幢房屋的整治投入很多物力、人力。
房子的面积、层高,是不能增加的。在规划部门的监督下,房子的墙体进行了加固,两层屋顶也加入了适当的钢筋浇筑,柱子也进行了加固。后来,黄老师一家又投入几万元整修了内部。2007年,整治完的房子,外观并没有“焕然一新”,只是更坚固,看起来也更宽敞了。
“你看,二楼的屋檐、窗台、门,都没有改变。从外面看,也没有太大的变化,样子还是老样子,很亲切。”黄老师和家人说,老房子内部变化最大,相比以前,更坚固也适合居住。
整治方案量身定做
黄老师家的老房子整治完后,触动了一些屋主,随后,几名屋主陆续申请按黄老师家的模式整治自家建筑。目前,西街东段的老房子经过批准进行整治的沿街建筑约有10幢,还有6户人家也看到了实效,提出申请。
在市城乡规划局人士看来,这种新尝试收效不错,“最大化地保留了房子的风格,还维护了居民的居住需求。”很多实地察看过的专家,也纷纷认可这种加固、不改变结构安全的整治模式。因为它更符合安全要求,又融入现代生活功能需要。
改造并不简单等同于拆旧换新。市城乡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西街尤其是东侧(新华路以东)的改造,主要遵循的原则是不大拆大建,零星整治,每幢房子都有尊重它原有样貌的单独整治方案。
推荐阅读:
婺源县多机构联动保护古建筑
湖北武当山开发建设五龙宫
湖南发现明代祭祀关羽武庙建筑遗址
内蒙古出台政府规章保护阴山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