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取“长安之魂”的千寺之城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张子宇 日期:2012-12-27
可以说,千年之都京都,也是鬼里鬼气的。佛教寺院里的平等院最能代表这一点,平等院由平安时代权倾一时的藤原赖通所建造,反映古代日本人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极致具体实现。日本有着发达的死亡文化,将环绕日本列岛的茫茫大海视为冥土,海中的岛屿视为仙人与神的住地。而平等院以现实的建筑来描绘往生的世界场景,即使在现在也是大胆的构想。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东京被俗称为“帝都”,京都则有“妖都”之称(和奈良并列的时候,京都叫做大妖都、奈良叫做小妖都),原因是千年历史的城市,被认为聚集了无数历史人物的灵魂在此,比如前文提及的藤原种继,就是一位“知名的怨灵”,在许多文艺作品里登场。另外,京都的动物象征往往也是一只狐狸,据点就是在京都伏见有着上千座鸟居的稻荷神社。不过这一切不但没有让京都生畏,反而更加可爱。
清雅与汉文化
京都,也是无比清雅的,即使从命名来说,也处处透着幽幽的平安时代的和风。以著名的“京果子”(日式点心)的命名来说,游河、贵船之彩、梦想花、葛之初花、濡燕、水帘、竹影、嵯峨野之月、峰之松风、苔清水、保津峡……学者寿岳章子在《千年繁华》一书中感慨:这已经不是单纯在吃糕点了,连同其饱含的美感与深意也一同吃下,细细玩味。
而在以传统纺织品闻名的西阵附近,有一批小学校,校名取为曰彰、铜驼、龙池、崇仁、开智、立诚、成逸、乾隆,皆来自汉籍。诸多道路和地区的名称如祗园、乌丸通、油小路、花小路、嵯峨野等,让人不禁陶醉于这里的文化品位之中。无外乎有人说,京都才是日本的精神首都。
不过,京都同样逃不开历史漩涡,作为日本的战国时代开端的应仁之乱,使得城市几乎被烧尽。此后被卷入战乱中,一时衰弱下来。这时候的京都,分为上京和下京。在这之后,在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保护以及“町众”的支持下,又逐渐复兴。特别是丰臣秀吉对都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对散落在各处的寺院进行建设。
17世纪日本的政治中心转移到江户(今东京),有超过50万人口的京都成为继江户、大阪之后的日本第三大都市。明治维新以后设立京都府,将以前的京都分为“上京区”和“下京区”。1889年,上京区和下京区合并为京都府管辖下的京都市。现在的京都市因为将周边的村庄合并,古代京都的范围严格地说仅是现在京都市内的一部分,和现在的京都府、京都市都有所不同,但京都这个称呼一般就是指京都市。
梁思成救京都之谜
作为日本最具代表性和中国以外保留中国古典建筑、文化、美术特色最多的城市,京都在中国同样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而这个知名度也伴随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就是京都在二战中曾因中国建筑学大师梁思成的建言而免于被轰炸。
作为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和日本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他本人就出生在日本东京,在横滨和神户度过了幼儿园以及小学时代。因此七七事变后,日本人邀请他组建“中日友好协会”。基于民族气节,梁思成坚拒此职,他和全家撤退到后方,先后在昆明和四川宜宾李庄定居,在此期间培养了许多建筑师,并绘制了重点保护文物地图,提供给美国援华飞行员,在轰炸敌后时注意避开这些地点。
而关于建言救京都一事,传言的大体说法是,在盟军对日本国土进行总攻击时,梁思成透过美驻重庆办事处联络官布朗森上校,陈述了保护京都、奈良古建筑的重要性,并提交了一份关于奈良古建筑的图纸,以及这样一段见解:“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如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美军接受了梁的建议,并请其助手在军用地图上标绘出区块,进而保护日本古都免于原子弹轰炸。
可是直到如今,此事依然迷雾重重,难以求证。梁思成的学生,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就坚持这种说法,他的理由是自己曾经从梁思成本人那里听过此事。
但是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关于梁思成保护京都免于盟军空袭一事,至今没有任何的实体证据,这也构成质疑者的最重要论点。还有人认为,从二战中对德累斯顿、柏林等地的空袭来看,即使是盟军一方,也没有过多考虑到保护古迹的问题。
有支持者则提出美国也没有轰炸日本皇宫来进行反驳,还有人主张,美军B29轰炸机1944年进驻了成都,当时梁思成正好也在那里,美国咨询过梁思成也不是没有可能,作为美国顶级的名校毕业生,梁思成应该是最得美国人信任的中国人。还有人认为,美国是先决定保留一部分文物不炸,然后再找人咨询,而不是先找人建议炸不炸。而能决定炸或者不炸的人,绝不在决策圈之外。
虽然关于梁思成拯救京都这个说法目前尚存很大争议,日本《朝日新闻》记者古谷浩一经过调查后表示,虽然“很难断定京都奈良免于轰炸就是因为梁思成的建议”,但他的建议对中日之间意义重大。奈良被宣布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三十周年纪念日时,《朝日新闻》特刊发过一篇文章,名为《日本古都恩人梁思成氏》。
除了战争之外,战后日本城市化和工业的发展也曾一度威胁古都。寿岳章子回忆泡沫经济时代曾写道,“京都各地的剧烈变化让许多人为之心疼,从前京都风味十足的市町景象一眨眼全都变成一无所有的空地,准备盖成高楼大厦,并步步逼近风景区。我心爱的店铺、町区一个个消失了。每次总是关照母亲和我的草鞋的"雁屋"关起门来不做生意很久了。向附近的人打听才知道,老板夫妇年纪都大了,已经相继辞世了。”乃至做京扇子最重要的原料—竹子,也因为地产开发而缺乏。过去光是京都本地产的竹子就够用了,现在不得不依靠从山阴(本州西部的鸟取县、岛根两县)和九州地区输入。
于是,京都各地区纷纷兴起了反对大厦建设的居民运动。甚至反对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抢救前锋,被热爱京都的人士推举出来角逐京都市长。在强大的社会运动的压力下,京都一直是世界上保持较为完好的古城市之一,至今城市里没有特别高的建筑,警察局、学校等公共设施也尽量按照不影响城市感观的方式建造。而直到今天,京都市民依旧对高楼大厦和过度城市化保有警惕,街上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宣传标语,正是这份心意,守护着千年的古都。
推荐阅读:
合肥三河古镇
白龙潭里古迹多
岭南古村落——普宁泥沟村
南京地藏寺:城墙环古寺 都市好修行 分页:[1] [2]
编辑:菩提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