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内处处迷宫暗道
记者决定在张壁古堡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一探其中的神奇。
沿着古堡内早已被行人车辆打磨得油光锃亮的方红石阶前行,工作人员李丽娜却将记者带到了村中的可汗庙古戏台前。正在犹豫中,李丽娜来到附近的一间古屋内,原来地道入口就在屋内,“古堡地道,与堡内四通八达。地道为三层立体建构,高层距地面仅1米左右,中层距地面8米至10米,底层距地面17米至20米。各高2米、宽1.5米,土结构,其内弯曲迷离,呈网状结构。”听着李丽娜的介绍,曲折迂回中,记者随她向地道底层进发。
初入地道,左手是一处藏于地下的土窑。窑内是一个黄土打就的倚墙土凳,这儿是士兵守卫的地方。前行3米左右,地道明显有着毁坏的痕迹,李丽娜说,这正是日军侵华的证据,因地道深不可测,日本鬼子最终没敢进入地道,只是封堵了几个出口。
行至百米入深,地道中出现了一处“通天”的亮光,这儿是古人为防卫专设的立体三通:敌军来袭,一旦进入洞口,上面的士兵即可通过竖起的地窖式通道,来去于上中下三层,互通敌情。大约行走至150米处时,借着地下如今设置的壁灯,记者注意到,平整的地道底部多了一处通向下方的暗道。李丽娜称:“这是古人专门设置的陷阱。”敌军来到地道内,一般难以取道进入,就算是偶尔有人识路进入其中,表面平整的地面会忽然借助翻板塌陷,让敌人掉入洞内,直坠向下层,下面则是插满钉子的木板。
再向前,是马厩、兵丁屋、指挥室、将军屋等。行走间,李丽娜指着一个上下通达的细小洞穴说,这是古人的“电话”,古人用空心的竹竿插在穴中,上中下三层的“哨位”不用移动,即可通过最原始的“电话”,相互交流。
不知不觉中,已到地道底层的最深处。前面是一道木栅栏,地道外阳光灿烂。记者正欲推门出去,李丽娜提醒:“注意安全。”收脚细看,记者不由得一身冷汗,原来,出口面向的是一处长满酸枣刺和荆棘的深沟。
回身再向另一条通道向中层、上层而去,一路上,或暗道或陷阱,或士兵窑或休息室,或伏击窑或俘虏室……路路相通,处处迷宫,让人瞠目结舌。而地道的多处,还设有暗道,通向村中居民的炕头、地窖或客厅。
古堡之谜有待破解
如此奇绝、周密的地下迷宫,出自谁手?来到山西凯嘉张壁古堡生态旅游有限公司办公室,早已等待着记者的郑广根说,现在,大多数专家认为这样的明堡暗道,出自隋唐时期。
刘武周祖籍河北河涧,出生于隋朝末年的一个豪富之家。隋大业八年至十年(612-614年),隋炀帝杨广曾三次征辽,刘武周应募东征,因作战有功被提拔为建节校尉。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刘武周揭竿而起,自立为王,国号为天兴。为立稳脚跟,他依附于突厥,被封为“定杨可汗”。隋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次年五月推翻隋建唐,国号武德。唐武德二年(619年),即天兴三年五月,刘武周攻陷平遥,六月,他率兵攻到介休,大败唐军,于张壁设立据点,屯兵屯粮。至十月,山西大部尽归刘武周统辖。武德三年四月(620年)柏壁之战持续近半年,刘武周兵败逃往介休,后来率500骑弃并州北走投奔突厥。郑广根认为,张壁古堡,正是刘武周驻兵介休,防御唐军之时,设立的军事堡垒和屯甲藏兵之所。
但也有专家认为,如此纷繁绝妙的地下地上堡垒,是由一向喜欢借助地道攻防的北齐高欢所造。高欢生于496年,卒于547年,祖籍渤海。
推荐阅读:
大旗头古村:古代建筑安全的范本
中建瀛园 细节处的精雕细琢
广东龙川黄岭古村
黄河岸边古村落 陕西木头峪村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