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生于雁北恒山脚下,在数年前写悬空寺的一篇小文里,曾有过这样一段颇为意气的文字,“悬空寺无疑是宏图巨制,它令所有人震惊,但小时走在去悬空寺的路上,总被往来大车扯起的煤尘风沙激怒,就找来空汽水瓶,在它从我身边呼啸而过的时候,掷它。”数年过去了,这种情景已经不复存在——为了保护悬空寺,当地政府已经将这条道路辟为旅游专线,那些过往的煤车已另走他途。
悬空寺的美,是一种伟岸、傲然,令人惊叹的大美,在影响它宁静和安然的芜杂被去除后,它穿越在历史烟云中的挺拔身姿依然如故。更让我们欣慰的是,它的管理者是称职的,寺内游客不能同时超过80人的规定,虽然常常让慕名而来的各方游客排起长队,但对于一座千年古刹来说,却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皇家道坛】万仞之上
看过《笑傲江湖》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到过浑源境内的北岳恒山悬空寺?反正金庸老先生是未亲临过的,因此,在他的笔下,悬空寺“飞阁二座,耸立峰顶……二楼之间,联以飞桥”。其实,悬空寺不是立于峰顶的,而在悬崖之腰,是一座真正的空中楼阁。
大多数佛寺,都是建在高大的平台上,让信众仰视圣者。道家建造的悬空寺更绝,干脆挂在半山上。笔者曾与大同籍作家王祥夫探讨,王先生说,道家好奇幻,所以才想出这样一个建筑,百般地炼丹升不了天,离天近一些也好!他的话是有道理的,道家建观,确有“不闻鸡鸣犬吠”的理念。
北魏太武帝执掌朝政时,嵩岳道士寇谦之为帝所宠,其苦心经营的道教,成为北魏的国教。神四年,在修建大道坛庙的基础上,寇谦之劝太武帝在京都平城(今大同)附近造一座“静轮天宫”。关于这座天宫的规模,郦道元的著述里说:“台榭高广,超出云间,欲令上延霄客,下绝嚣浮。”《魏书》记载:“必令其高不闻鸡鸣犬吠之声,欲上与天神交接。”
这么一个设计时便超出常规不切实际的建筑,当然是建了坍,坍了建,耗力费时,终无结果。这样的局面,连太子拓跋晃都看不下去了,他劝父皇,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一定要建所谓的天宫,还不如选一个高山头建在上面,既有了天宫又省了物工。他没有理解父亲作为一名道教徒对于成仙的祈望,这个天宫就一直这样建了下去。到了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太武帝、寇谦之都已作古,执政的孝文帝决定把皇家道坛迁移到桑乾之阴、岳山之阳,迁建时,正是按照拓跋晃劝父皇时的建议将道坛建在“东山万仞之上”,这就是现在的浑源悬空寺,因此,悬空寺实际是“静轮天宫”的孑遗,只是,当时的名称叫做“崇虚寺”。
【独特景观】三教合一
其时,此起彼伏的战争,日益加剧的民族矛盾,让颇具雄韬大略的冯太后和孝文帝注意到,仅仅进行政治和经济的改革是不行的,思想文化战线的工作也得好好抓。怎样才能建立一个各民族、各种信仰的黎民百姓都期盼的和谐社会、和谐大家庭?他们把目光投向“佛、儒、道”的三教结合,这么一个组合,肯定汇聚天下各流派的贤达,只要能统领天下贤达,那构建平定社会则指日可待。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悬空寺形成了独特的三教格局,直至目前,仍为国内为数极少的三教合一的寺庙。
推荐阅读:
婺源理坑的官居
平乐:南方丝绸之路叹景寻“古”
留取“长安之魂”的千寺之城
合肥三河古镇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