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古代建筑精华之关北慈云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刘俊卿 日期:2013-1-23
在这塞外八月中秋的夜晚,一顿素餐之后,慈禧和光绪皇帝的心就像西天的月亮一样,有了点亮光。他们用热水烫了烫脚,在毗卢殿旁的东厢房饱饱地睡了一觉。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返回北京后,追忆西行路上的坎坎坷坷,在饥肠辘辘时吃上了王家的荷包蛋,人困马乏时能在慈云寺饱饱地睡上一觉,在当时实在难得,便给王家和慈云寺赐了匾,分别题字为"山河闲气""英灵万古"。
据说,当年老佛爷给王家送匾的时候,还赐了一顶蓝顶子官帽和一件黄马褂。据王家后人讲,其祖爷王守每逢大年要穿马褂戴官帽,以示皇恩浩荡。至于老佛爷赐的那块匾,一直悬挂在王家房檐下,到"文革"时王家后人摘下来做了柜子。
钟鼓楼盖成草帽帽
记者注意到,天王殿前是宽敞的空地,钟楼、鼓楼相互对称矗立在殿的东西两侧,样子颇为奇特--就像两位头戴草帽身着裙子的唐代仕女,向游人款款走来。院中青砖铺地,石碑数通,一对石狮卧于钟楼前。
钟楼、鼓楼为圆形穹庐形,整个建筑分上下两层,周设八根廊柱,下层砌墙成圆形内室,墙中又置八根老柱直通上层,变为檐柱,支撑楼顶梁架。上层开敞,周有平座围栏,瓦顶上置圆形宝顶,上下层斗拱均为五踩。钟楼上悬铁钟一口,重四百余公斤,铸于明宣德七年(1432年),质地优良,音色洪亮,击之钟声可达数十里之遥。钟上铸有梵文,"佛字"及八卦图。
言谈中,寺内僧人颇以这钟鼓二楼为傲。钟鼓楼是慈云寺古建筑群中最为特殊的两座建筑,造型结构当属元代,明宣德七年重修。在天镇县民间,流传有"大庙盖成小庙庙,钟鼓楼盖成草帽帽"的传说,就是说当年重修的情况。钟鼓楼整个建筑风格,具有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结合的特点,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在山西可谓绝无仅有。
天王殿后又是一处院落,雄壮古朴的释迦殿(又名大雄宝殿)矗立在院子后边,左右配殿、僧房错落有序。记者走进院子,院中谷粒满地,一群麻雀正在地上觅食,几位身着灰色衣服的义工从僧房出出进进。寺内住持成就和尚16岁来此修行,今年已80多岁,毫无龙钟之态,耳聪目明,步履轻盈,一见就让人感觉不同凡响。
殿内西侧及北墙上保存有明代壁画,正面为十二缘觉,两侧为佛天众,诸菩萨众、阿修罗众,五方诸帝以及古代帝王等,儒、释、道汇合一壁,气势雄壮,人物密集,可谓我国宗教神祗之大成。壁画人物形象主次分明,表情生动,线条流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记者走出释迦殿,抬头仰望殿脊,殿脊是一组较完整的脊兽,正脊中央还装饰有砖制的宝瓶塔,两侧各三组走兽。释迦殿前两侧为观音、地藏两配殿,其建筑结构相同,均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值得一提的是隔扇棂花,雕工精细,图案精美,为我国明代隔扇中的精品。
藏经阁三百年等来经卷
毗卢殿是慈云寺古建筑群中最大的建筑,它坐落在高大的石砌月台上。记者走到这个殿时,正值夕阳西下,琉璃殿脊耀眼夺目,殿脊正中琉璃葫芦瓶上的铁制候风鸟,仿佛展翅要飞向太阳。
记者注意到,在殿内东西两侧现存有重檐歇山顶楼阁式木雕藏经柜,雕工精细,小巧别致,为明代小木作佳品。据资料知,关于这个藏经阁还有一段故事:清乾隆年间,乐天、妙明两位和尚出家来到慈云寺。他俩看到毗卢殿内经楼构造精巧,但300年来空无所有,感叹之余,多次向朝廷请求颁发经书,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经书终于获准被请到了慈云寺。这套经书是由经藏、律藏、论藏组成的,统称为"三藏",共880余套8800余册,自此,慈云寺名气上升香火愈盛,是慈云寺极盛时期。解放后,这套经书被移交大同华严寺。
毗卢殿前两侧各有五间硬山顶前出廊式建筑,分别为禅堂和经堂。庭院内原有一座辽开泰八年石刻经幢,名为无垢净光舍科塔,是寺内珍贵文物之一,在"文命"中失落,目前只找到雕像和塔顶两部分。该塔原高2.9米,作三层两檐,八角形,其塔记内容曾收入《全辽文》。
傍晚6时30分许,记者走出了慈云寺,站在慈云寺的山门前,夕阳给慈云寺油漆斑驳的栅栏涂了一层金色。栅栏下晒太阳的几位老者已经离去,记者这时才发现,慈云寺山门前只有左边孤零零地一只石狮。一位商贩告诉记者,2007年夏天,山门右边那只石狮被人盗走。
这天,记者在慈云寺还了解到,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镇慈云寺不对外开放被不少人视作一个缺失和遗憾。网上查询,有当地网友发帖评论:"每次都到慈云寺外转转,既不卖票,也不让进;外面看这个寺院不小,但很破旧。这么好个寺,在那儿闲着,恐怕绝无仅有。"
记者随后从天镇县文物管理所了解到,目前,总投资676万的天镇县慈云寺保护修缮工程一期工程已完工,金刚殿、钟鼓楼、大雄宝殿已恢复了历史的面貌,下一步将对毗卢殿进行修缮,天镇慈云寺整体对外开放应为时不远。
推荐阅读:
山西四朝古建精华佛光寺
重庆涪陵文峰塔
张家口鹫峰寺塔
西安化觉巷清真寺 分页:[1] [2]
编辑:菩提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