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天镇县,北与内蒙古相接,东与河北省毗邻。在这"鸡鸣一声闻三省"的地方,有一座被古人誉为"关北巨刹"的慈云寺。
据光绪时期的《天镇县志》记载:"慈云寺,在城内西街,唐时建,寺原名法华。辽开泰八年(1019年)修,明宣德三年春至五年夏(1428年-1430年)重修,千户熊亮奏赐额更名’慈云寺’。"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和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曾屡次修葺,成为现存一组较完整的古代寺庙建筑群。1965年5月,慈云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天镇慈云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明清年间,朝礼五台山的蒙、回、汉等民族的僧尼常在这里歇脚。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朝廷颁发全部大藏经于慈云寺。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慈云寺先后6次开坛传戒,受戒者来自全国各地,南至福建,北至辽东。
9月20日下午,秋高气爽,天空蔚蓝,记者驱车来到天镇县县城,费了好大周折,在满是小商小贩的县城西街找到了慈云寺。
老佛爷感恩慈云寺
下午4时许,记者来到慈云寺山门前。山门临街,没有照壁,朱红的木栅栏上方悬挂着"敕赐慈云寺"竖匾,紧闭的栅栏下坐着几位老者在晒太阳。因慈云寺不对外开放,记者在天镇县委宣传部一名干事带领下,请一位僧人打开山门旁的小栅栏,走进了慈云寺。
慈云寺坐北朝南,占地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原有殿庑禅堂120余间,现存85间,总体布局为四重大殿,分别排列在中轴线上,两侧配置小殿,依次为金刚殿、天王殿、释迦殿、毗卢殿。整个建筑群高低错落,规整对称。
记者突然被天王殿悬挂的两块大匾抓住了眼球,一块上书"山河闲气",一块上书"英灵万古"。随行的县委宣传部干事对记者说,"你别小看这两块匾,这两块匾是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老佛爷所题,它见证了慈云寺的历史。"
据《天镇县志》记载,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逼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等西逃西安。这年农历八月初三,逃出北京的慈禧一行从河北怀安起身,路经天镇县尖站枳儿岭小憩,歇息于王家大院,当时王家的当家人王守接待了辇舆。几天前,在慈禧和光绪等到宣化时,天镇知县鄂腾就准备好了接驾的食品。不想,老佛爷在宣化住了4天,等她来到天镇尖站枳儿岭,接驾的食品都已腐臭,临时赶办又来不及,鄂知县恐老佛爷淫威,喝毒药死亡。至今天镇县仍流传着"来了老佛爷,吓死鄂知县"的民谣。由于尖站饭食没有准备好,随行人员急找王家煮荷包鸡蛋让老佛爷一行吃,后天镇县典史杨守信率慈云寺众僧,急备素餐,将老佛爷接至慈云寺。
推荐阅读:
山西四朝古建精华佛光寺
重庆涪陵文峰塔
张家口鹫峰寺塔
西安化觉巷清真寺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