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珠寺的外部原貌基本得到了保存,但内部装潢十分现代
日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并要求各地在限期内进行自查,全面摸清有关情况,依法纠正违法违规行为。
然而记者却发现,就在北京,便有两座紧挨着的数百年古寺庙被改建为一中一西两家高档餐饮会所。昔日与雍和宫齐名的活佛行宫、如今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正在成为一些“上流人士”享用美食、举办聚会的商业场地。
“吐槽”:网友关注文保单位成会所
记者的“发现”缘起于微博上热心人士围绕此事的“吐槽”。
“去年嵩祝寺及智珠寺进行了彻底的修缮,原以为修缮后会对外开放,没想到年底开放时,寺庙成为会所式的高级餐馆。出于对寺庙的好奇,进去看过并拿到一张简介,餐馆用寺庙的辉煌历史为其招揽生意。文物单位沦为生意场所,令人无奈和可悲……”
在微博上,有多位网友同这位网友一样,因文保单位被改建为餐饮会所而倍感痛惜;也有居住在嵩祝寺附近的网友表示,餐厅空调声音太大,影响休息,报警协调却无果而终;还有网友提出,在原先的佛教寺庙中烹饪和食用肉食,是否属于“使用不当”?
历史:古刹曾与雍和宫齐名
有关资料介绍,嵩祝寺及智珠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嵩祝院北巷,原为并排的3座大寺庙,从东至西依次为法渊寺(已毁)、嵩祝寺、智珠寺,其间最早的建筑当为永乐年间的“敕建智珠寺”(1403年至1424年),曾是明代的汉经厂和番经厂遗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有3000多座寺庙被改为民用,智珠寺的一部分曾被改建为牡丹电视机厂,生产了北京第一台黑白电视机。
与智珠寺仅一墙之隔的嵩祝寺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曾为蒙古活佛章嘉呼图克图的宗教活动场所。在清代,它是与雍和宫齐名且位于皇城内的喇嘛寺庙。北京版的大藏经,因起初全部刻版均存放于嵩祝寺,故又称“嵩祝寺版”。清朝历代皇帝多次将佛像、金碗、玉如意、手珠、法衣及各种宝贵器物赠与该寺。1900年八国联军在北京城内掳掠时,嵩祝寺曾遭受严重损失。
1995年,经历200多年风雨的嵩祝寺进行修缮,共修复殿宇21座。修缮期间还在寺中发现了清中期的绝版古筑彩画,据说经历200多年的侵蚀,色彩依旧,令人称绝。
推荐阅读:
甘肃麦积30座古寺建筑接受消防大检
保护范围模糊 酃县故城遗址还能保存多久?
莫萃华故居获评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张良故里仍保存296间明清官宅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