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坞

唐寅祠修缮一新
苏州古城保护的五个阶段
一、前期研究阶段
(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期)
开展了以保护古城为目的的前期研究,依据古城历史沿革,在现状街巷、河流、道路等基础上,把古城划分为54个街坊,并对各街坊的建筑面积、绿化面积、人口总数、建筑密度、工厂、单位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调查、问卷、统计、计算,为苏州古城保护首次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数据资料,首次提出古城合理人口容量25万人、首次提出需对古城人口进行疏散,为后续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试点启动阶段(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前期)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市启动街坊改造前期试点,开展“古宅新居”工程,在1988年至1991年几年间先后选择37号街坊中的十梓街50号单个传统民居进行保护性改造的试点,之后又选择临街民居十全街275号、庭院民居干将路144号、临河民居山塘街480号,这些宅院改造的完成,摸索出一套古城传统民居改造的经验和对策,并在1991年开展了古城54个街坊第一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三、成片更新阶段(上世纪90年代前期———中期)
从1992年开始,启动古城街坊“解危安居”工程(即街坊改造),选取12号街坊桐坊巷小区实施全面改造试点。随后从1994年开始将这种经验推广到10号、16号、37号三个街坊。此后,从1997年开始,开展了11号谢衙前地区、12号狮林寺巷地区、17号王天井巷地区、33号西美巷地区、36号甫桥下塘地区、39号盘门西大街、43号醋库巷地区等七个街坊第二批改造试点。
四、重点地段保护更新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后期———2005年)
从1998年开始,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江苏省规划设计院、苏州科技学院及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对古城54个街坊进行了第二轮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进入新千年后,古城内街坊改造模式摆脱了“拆旧建新”固有模式,跨入了小规模、渐进式的保护模式,从2001-2004年,分别对山塘、拙政园、平江、阊门、怡园五个历史街区开展了保护与整治规划。
五、优化提升阶段(2005年———至今)
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坚持建设文化古城、宜居古城基本要求,分别编制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规划、老宅子保护利用规划、天赐庄历史文化片区保护整治规划、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规划等,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实施阊门西街、唐寅祠、准提庵、泰伯庙以及东西中市修复工程;背街巷弄综合整治、老新村改造;景德路、临顿路、东北街等道路改造及沿线街景整治;轨交1号线、干将路改造、人民路公交专用道、公共自行车等交通改善工程;平江路南段保护整治及旅游开发;苏州博物馆、新三馆建设等众多文化项目。
推荐阅读:
保定高碑店开善寺开门纳客
镇江江河汇“拆房”是毁坏文物?
北京西城140岁老药店为白塔降身高
南京发现保存最完好古民居群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