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什库教堂的哥特式建筑
由于近期北京雨量集中且持续时间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什库教堂”部分建筑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漏现象。
据说,西什库天主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四十二年。由于两位天主教教士洪若、刘应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疾病,因而获赐皇城西安门内蚕池口一代的一块地皮,得以建筑教堂,这所教堂便是今天西什库教堂的前身,名为救世堂。清朝中叶,民间反对天主教的势力与天主教会不断发生摩擦,清政府于道光七年查封了蚕池口天主教堂,并没收了全部教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向教会归还了教堂的土地。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西什库教堂成为拳民进攻的焦点。被义和团用火药炸毁的仁慈堂整个事件中,义和团和清军被杀死600人以上,教父教民死亡400多人,联军死伤各10余人。庚子议和后由清政府赔偿出资重修了损毁严重的西什库教堂建筑,形成了目前西什库教堂的建筑群。
在1958年的“献堂献庙”运动中,西什库教堂被上缴国家,教堂收藏的教会藏书,包括中、日、梵、德、英、法、荷、意、西班牙、波兰、希腊、拉丁、希伯来、佛兰芒、叙利亚、马来、大宛、藏、满、蒙等语种的“摇篮本”早期印刷图书和和一批稀见文献,被运出教堂移交北京图书馆收藏;西什库教堂所拥有的法国产Cavaillecoll牌管风琴是北京最大和最好的一座管风琴,于1965年以“研究”的名义被中央音乐学院移走,后在文化大革命中散失。直到1985年西什库教堂才交还给天主教三自爱国会,重新开堂。
西什库北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它的四个高高的尖塔,三个尖拱券入口及主跨正中圆形的玫瑰花窗,塑造出端庄而绮丽的立面,在青松翠柏环绕之中越发显得洁白挺拔。堂前左右两侧各有一中式四角攒尖黄色琉璃瓦顶的亭子,亭内是乾隆亲笔题写的石碑。一西一中、一高一矮,巧妙搭配,令人叫绝。1985年,教堂修缮一新,更加光彩夺目,成为北京最绚丽的教堂之一。
推荐阅读:
名人故居无标准缺资金“民办公助”能否成主流
上海:历史建筑在“拆”字上加锁
沈阳浑南白塔弥陀寺主体工程封顶
福州千年古寺遗址发现宋元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