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的蓬莱,有两处地方非看不可:一是蓬莱阁,二为八仙过海口。如果说蓬莱阁是古老沧桑的,那么八仙过海口便处处都是新了。一新一旧,构成蓬莱风景强烈的对比。但对比再强烈,却都有一个相同的背景:海。
蓬莱阁是由三清殿、苏公祠、天后宫、蓬莱阁、弥陀寺等一系列不同的祠庙、殿堂、阁楼、亭坊组成的古建筑群落。其主体建筑始建于北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坐落于丹崖极顶,下临浩瀚大海,有一道青色的城墙蜿蜒着环海边悬崖而上,远观之,如一条灵动的苍龙。蓬莱阁主楼高15米,坐北朝南,系双层木结构建筑,阁上四周环以明廊,可远眺海市蜃楼和黄海、渤海之间那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秦始皇访仙求药的历史故事和八仙过海的神话传说,给蓬莱阁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让蓬莱在中国文化史上拥有了一席之地。“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诸如此类的动人诗句,皆与蓬莱及蓬莱的传说相关。
在繁茂的绿树丛中拾级到各个楼阁漫游,恍若踱进了神话中的仙宫,人的精神变得悠远而凝重。
皇帝们不想早早离开这个世界,他们希望长生不老。但我不知道秦皇汉武为何要选择到蓬莱来寻仙问药,是听了方士的信口言辞,还是蓬莱古地确实生长过特殊物产,反正他们都来过。但长生不老之药终究是没有的,所以苦苦寻觅它的人一个个都无功而返。人在生死面前,往往无可奈何,“千古一帝”到头来也得撒手人寰,死时不过五旬。
站在海边极目远方,大海是广阔的,广阔得有些虚无缥缈。但虚无缥缈的海也并非什么都没有,光的作用,让它偶尔会呈现海市蜃楼;而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也许就如那美丽的海市蜃楼,闪耀在皇帝们的脑海里。这样我便明白了,皇帝们之所以千里迢迢选择来蓬莱寻求仙丹,完全是因为东天尽头这一望无际的大海,是大海赐予了他们想象的疆土。
在蓬莱古阁,我没看到八仙过海的遗迹。但现代人似乎总想还原传说,他们在离蓬莱阁不远的海滨新修了一个八仙过海口,一样的亭台楼阁,一样的曲径回廊,高低错落,一重又一重,整体呈“8”字形布局。“8”字的两个空白圆圈内,装满了蓝蓝的海水,如两个幽深的潭,闪烁着远古神仙的灵光。
我是循着电视剧《八仙过海》主题曲的旋律走进八仙过海景区的,香港歌星刘凤屏主唱的这首歌,在这里循环往复地播放着。早些年,因为这部电视剧,我们对“八仙过海”这个成语和相应的传说有了较直观的体认。现在来到故事发源地,猛然间觉得好像真的走进了传说赋予的那片天。
似曾相识的建筑物我是不太在意的,有点情动于衷的是那座八仙过海的雕塑。在以往的意念中,我知道,成语“八仙过海”的真正重心在于它的后述语:各显神通。地处海滨的这个雕塑无疑想演绎成语的内涵,神仙们各自与众不同的功夫形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海边,也定格在大海边。或许,他们的心早已去了很遥远的仙境,可身躯却只能留在凡间,留在神州大地的一隅。
这未免也让我感到纳闷:精通十八般武艺的神仙们为何要选择过“海”,而不愿意选择过“山”?
独自在大海边凝望,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大海较大山而言,大山具体、实在,而大海则辽阔,深远,不甘心受世俗束缚的神仙们,实际上是一群自由人的代表,他们凭不凡身手,千方百计要寻一片自由的乐土……
可惜,现实生活中他们所向往的乐土是不存在的,他们的飘逸、他们的义无反顾,只能是一种姿势,一种永恒的姿势,于是他们最终只能将目标投向辽远的海天。
人们心目中的蓬莱是属于大海的,古阁也好,新景也罢,皇帝也好,神仙也罢,它们的种种际遇皆与眼前这一望碧蓝的大海有关,没有大海,就没有传说中的一切。这海,生长哀愁,也生长一切美好的东西。
推荐阅读:
江南城 流传百世的经典艺术品
广东熙公祠
六大民居派别之川西民居
山西介休神奇的张壁古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