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最近传出将集体“打包”申遗的消息。新闻引发了各方关注。有关文保专家指出,“十大名楼”许多都是现代新修的,有好多连“文物保护”单位都不是,属于“假古董”。有网友表示,“不反感申遗,更多担心的是申遗涨价的意图”。
“打包”申遗未尝不可,但是得保证“包裹”里的所有物品件件货真价实,不然难免有“鱼目混珠”与“滥竽充数”之嫌。历史上原汁原味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固然有各自的民族文化意义,然而今天我们眼见的“名楼”已今非昔比甚至有名无实,全然没有了文化遗产的内涵,更与世界文化遗产相去甚远。这样的景观供现代人游览以“发思古之悠情”还说得过去,硬要申遗,则难免有“辱没斯文”之虞。
楼内建有电梯的“新版黄鹤楼”只是在原址仿建的楼宇,不仅与大诗人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所登临黄鹤楼不可同日而语,就是与模仿对象清同治楼亦无法相提并论,二者关系好比真品文物与仿真文物;滕王阁历经29次重修,早已面目全非;建成于2001年的南京阅江楼只有11岁,历史风韵更是荡然无存……这些顶着“历史名楼”帽子、在“历史名楼”基础上重新修建的现代景观,固然可以为我们回望历史渊源、追溯文化来龙去脉搭建一座沟通抑或跨越的桥梁,然而不仅是时空无法“穿越”、回到从前,而且当初的“历史名楼”本身特有的建筑美学、民俗学意义以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从它们身上再也无法追寻。
申遗之于所谓“历史文化名楼”来说,可谓“拉大旗作虎皮”的包装。或许申遗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究其实,是以申遗达“逐利”目的。申遗并非无本生意,假如申遗无回报,精明的逐利者断然不会如此浪费时间精力,空耗钱财瞎折腾——一旦申遗成功,那些“历史文化名楼”便又多了一项“世界文化遗产”重量级头衔,尽管“景点还是那个景点”,但是名号变了、头衔大了,身价理所当然提升,由此,景区涨价似乎有了天经地义的筹码。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打包”申遗,最终是否能够如愿以偿倒在其次,关键问题是,申遗事件折射的社会心理令人担忧——我们是否过于看重头衔、名分的包装,而对“包装”里面的实体部分有意无意地忽略?比如,我们本来对一个人并没有多少了解,然而刚刚得知其人拥有某某官位的头衔,立马想到这个人真有本事;一看到某人拥有研究生学历或者硕士博士学位,立马肃然起敬,心想这人真有学问;一看到某人拥有“学者”名号,就想到此人必然学富五车……而事实并非如此,有的甚至与我们美好的想象大相径庭:或许那个人的官位是托人靠关系花钱买来的,“方鸿渐”拥有“克莱登大学”博士学位,有些“学者”内心并非芳草萋萋,或许荒芜一片……这样的社会心理假如沉淀下来,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某种整体的“劣根文化”,将使“买椟还珠”笑话不再是笑话。
世界民族竞争终究要靠内在实力,徒有华丽包装却无实际内容的东西不会有竞争力。“十大历史文化名楼”申遗还是应该多一点理性、少一些冲动盲动,至于“打包”,我看还是免了吧。
推荐阅读:
河北成立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着力保护古壁画
合肥将复建段家祠堂杨振宁旧居
天津有针对性保护开发历史风貌建筑
安徽五千年文博园古戏楼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