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最近传出计划集体“打包”申遗的消息引发各方关注。有关文保专家指出,按照程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需要经过国家文物局审批,但目前中国计划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清单中并没有十大名楼在内。有好多连文保单位都不是,属于“假古董”。
十大名楼“打包”申遗,因为“打包”二字,颇有点“组团忽悠”的意味,加之专家言之凿凿,自然骂声一片。骂的意思主要有两个:一是这些申遗的后备军,在论资排辈上确实“楼微言轻”,譬如滕王阁是1985年依照梁思成所绘的《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重建而成,南京的阅江楼则是到2001年才建成开放,年资浅薄。且不少名楼钢筋混凝土“出身”,早已失去了原真性。
二是申遗成功之后的景区门票涨价是不争的事实。譬如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门票价格上调幅度从40%至300%不等。包括苏州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九寨沟、黄山、武当山在内的许多景点门票价格,也都是在成为“世遗”后大幅提高。看起来,不自量力的“打包”申遗似乎有些“居心不良”。
这些道理,听起来都很有道理的样子。这让人联想起莫言获得诺奖前,专家学者一片“玩笑开大了”的声音;得奖后,倒是瞬间“东风压倒西风”,顿觉诺奖不过就是“过家家”罢了。申遗成功还是失败是一回事,有没有这个愿望和申请资格是另一回事,总不能因为“希望渺茫”就连申请的权利也要剥夺了吧。都说文人相轻,在历史文化上,“古楼”相轻,怕也是不争的事实。
至于申遗是为了涨价,于是怕人家涨价就咒骂其不得善终。公共监督的理性,在于起码的理据感。真要解决中国景区门票上的症结,在于风景资源的权属与听证程序、在于地方部门的门票经济思维等等。至于申遗或者不申遗,可能影响的不过是涨价幅度,而涨价的实质,是公益资源过度市场化的问题。原罪申遗,不过是刻舟求剑而已。
真正有趣的是:一方面,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力解决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根据2002年修订后的《文物保护法》,比如说对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施工单位未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擅自从事文物修缮、迁移、重建的,都是严重的破坏文物的行为,但该法规定的最高罚款竟只是50万元而已。文保上的分裂,远不在于一两座时髦的古楼。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对于申遗成风的中国景区来说,这也许不是一件坏事。即便在国际上斯文扫地,起码也能领会一些真义,不然,还有更好的“清醒剂”吗?
不如就鼓励一下十大名楼踊跃申遗吧,至于结果或者居心,自有历史给之定论。
推荐阅读:
世界遗产的精义在于人文性
古镇旅游“千城一面”太严重
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设计方案三强公布
专家为丽水市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