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近年来在国内可谓方兴未艾,十大名楼集体“打包”申遗,更折射出这些名楼加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的热望。但这种颇具“规模效应”的“打包”申遗,是否经过当地政府和专家理性而审慎的评判,能否经得起申遗标准的严格检验,值得讨论。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需要考量一下申遗者的动机究竟是什么。一般来说,通过成功申遗,历史文化遗存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文化传承,当然是件功德无量的事。不言而喻,申遗的初衷和目的,应当是为了使历史文化遗存得到更完善的保护。但十大名楼的申遗者是出于这种目的吗?
人们对十大名楼“打包”申遗不以为然,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些名楼名不副实,是“假古董”。实际上,即使有关名楼是新建的古式建筑,也不失为所在城市的文化地标。不妄自菲薄,不急功近利,扎扎实实做好名楼的文物保护工作,久而久之,也会有益于城市的人文建设。
但如果申遗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提高门票收入,是为了官员的政绩诉求,这就是一单“生意”,申遗又何堪重负?
推荐阅读:
十大名楼申遗 打包申遗成功概率几何?
十大名楼申遗遭质疑 假古董也能成遗产?
温州洞头望海楼加入中国名楼协会
十大名楼联合申遗 文化作秀能否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