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赫古城系明末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叶赫部王城。叶赫部原系明初塔鲁木卫,始建于永乐四年(1406年)二月,居于呼兰河畔。宣德二年(1427年)南迁至开原城东北镇北关外,在叶赫勒河涯建城而居,遂称叶赫。其强盛时,地广兵强称大国,有十五部,十二大姓。
叶赫古城系明末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叶赫部王城。叶赫部原系明初塔鲁木卫,始建于永乐四年(1406年)二月,居于呼兰河畔。宣德二年(1427年)南迁至开原城东北镇北关外,“在叶赫勒河涯建城”而居,遂称叶赫。其强盛时,“地广兵强称大国”,有十五部,十二大姓,二十八座城寨。王城有东西二城和商监府城。三城均位于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西部老爷庙村附近,“相距里许”呈三角形分布。东城与西城隔叶赫河相望,商监府城位于东城之南。古城均依山傍水,共扼女真诸部通往开原马市的山间通道。叶赫王城,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的出生地,也是清末慈禧太后和隆裕太后的祖籍地,在史学界较有影响。1981年4月20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叶赫城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城遗址
西城称“夜黑寨”,因修筑时间比东城早,又位于叶赫河之西岸,故称老城或西城。为叶赫部酋长褚孔革及其子孙清隹砮布寨、布扬古等人所居。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废弃延用八十余年。古城有外城和内城之分,外城三面依山,一面临水,平面呈椭圆形。城垣以土石堆筑,残高2-3米,周长2800米。辟东、西二门。城内地势平坦,地表散布大量轮制泥质灰陶和酱紫色缸胎釉陶残片。另有明代青花、五彩、斗彩和单色瓷器残片。
东城遗址
东城原称“台柱寨”,因修筑时间比西城晚,又位于叶赫河东岸,故称新城或东城。为叶赫部酋长褚孔革长子台柱(又称台杵或太楚),次子台坦柱及其子孙杨吉砮、那林布禄,金台石等人所居。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与叶赫西城同时废弃,延用七十余年。古城有内城和外城之分。外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平面呈圆角方形,城垣为土石堆筑,周长3500米。保存较好的地段残高2-3米。城内地势平坦,地表散布的泥质灰陶,缸胎釉陶和明代青花,五彩瓷片与叶赫西城相同,但数量远比西城多。
商监府城
商监府城,又称珊延沃赫城,即白石山城。为叶赫部酋长褚孔革第三子尼雅尼雅喀,亦称捏尼哈或捏哈所建。为尼雅尼雅喀及其子孙延柱、南太、速巴亥等人所居。因靠近镇北关,故明人称其为“北关”。为远居松花江,黑龙江和图门江流域的女真诸部至开原马市榷场提供驿馆和中介。从中“获居停主人”之利,故称商监府城。古城平面呈长方形,有内城和外城之分。内城有两重城垣,周长640米,在西墙北部辟一南门。外城沿山脊修筑,周长1800米,城内地表散布轮制泥质灰陶和缸胎釉陶及明代青花、五彩瓷器残片、铁箭头、铁刀等遗物。
近年来,铁东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深入贯彻落实“一核三带”富民优先战略,以“一个跨越,五个提升”为奋斗目标,打造“山叶石城”旅游带,深入挖掘满族民俗文化,树立叶赫满族民俗旅游品牌,充分展示魅力铁东的城市形象,旅游经济不断壮大,区域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实现文化与旅游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荐阅读:
贵州荔波邓恩铭故居
洛阳吕祖庙
河南马氏庄园
张家口堡文昌阁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