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农历九月十九日,是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被阴霾笼罩了数日的朔州城区,突然放晴。坐北向南的崇福寺,又叫林衙寺,俗称大寺庙,地处朔城区老城的东大街北侧,创建于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七八年前,记者曾陪京城来的同行前往观光,让人惊诧的是,由唐代大将军、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旨修建的这座大庙,居然湮没在一片参差不齐、简陋不堪的民居中:山门前的东大街,是狭窄土街,做小买卖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四周民舍内鸡鸣狗吠,炊烟袅袅。同行走马观花,在最后一进院的观音殿上了一炷香,丢下一句"挺可惜的",匆匆而去。每每想起,有一种难言的痛--崇福寺可是国宝啊。
然而,当我再寻那条土街时,已难觅踪影。四周民居已迁走,崇福寺在绿树蓝天掩映下,红墙碧瓦古朴明丽,殿堂楼阁气势雄浑。山门前,是宽展的柏油马路和新建的崇福广场,尉迟恭祠堂和古色古香的博物馆,分立在广场东西两侧,崇福寺的7000多件宝贝,将在这里珍藏。广场东北角136块石刻,正在无声讲述着朔州城和崇福寺的过往今生。
"老保管"带路看精华
迈进山门,不见了昔日的杂草野花,顿觉神清气爽。虽然善男信女熙熙攘攘,但声轻步缓,神情肃穆。一个身形瘦弱、头发花白的老者站在门口,微笑着,不住地向人们轻轻摆手,算做招呼。一问,原来是这里的"老保管"孙学瑞。
63岁的孙学瑞,大半辈子在崇福寺度过,主要负责保管崇福寺的可移动文物。虽然已经退休,但老人闲不住,几乎每天都要来转转。听说想了解崇福寺的精华,老人两手一拍,朗声说,你跟我来!
崇福寺前后多达五重院落,总占地面积23400平方米,主体建筑山门、天王殿、千佛阁、三宝殿、弥陀殿、观音殿沿中轴线依次展开,是山西现存规模最大、总体建筑布局最完整的金代佛寺。"金刚殿原来是崇福寺的山门,最早是唐朝建的,供奉四大天王。清乾隆年间改建,同时建起现在的山门。"孙老说,"说崇福寺最早是唐朝修建,因为它符合唐朝的寺庙风格:前楼后殿或塔。"果然,千佛阁后的第三进院落,就是大雄宝殿。"唐朝的崇福寺,就是前三进院落。现在的主殿弥陀殿和观音殿,是金代所建。"孙老介绍说,"契丹人占领朔州后,赶走了僧人,变成了林太师衙署。但是,崇福寺了不得啊,林太师住不稳当,’祥光屡现,居入不安’,不得不再改成寺庙,这也就是为什么崇福寺也叫林衙寺的由来。"
金熙宗皇纯三年(1143年),开国侯翟昭度扩建崇福寺,建造了第四进院弥陀殿和第五进院观音殿。从此,弥陀殿成了崇福寺的主殿,也奠定了其作为辽金时代规模最大佛寺的历史地位。
弥陀殿是全寺精华所在,堪称"金代最牛"。大殿平面呈长方形,单檐九脊歇山式,通高二十一米,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殿前建有宽敞的月台,后与观音殿月台相连。其殿身坐落在高2.5米的台基上,放眼望去,将大殿衬托得更加巍峨壮丽。
推荐阅读:
潮州的建筑嵌瓷工艺
广东大埔县独特古民居“火船屋”
四川安仁古镇
温州:雌雄山间架起“姻缘桥”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