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街](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209/2012919142753282.jpg)
书店街
![铁塔湖风景区](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209/2012919142810380.jpg)
铁塔湖风景区
![龙亭湖风景区](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209/2012919142823191.jpg)
龙亭湖风景区
开封作为我国八大古都和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开封城墙内城市格局、街巷肌理保存完整,城区内分布着大量的文物建筑。这些不仅是城市文脉的延续,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在举世瞩目的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过程中,开封始终将文物保护工作记在心上、抓在手里,时刻高扬文物保护的大旗,全力以赴使开封由“遗产大市”向“遗产强市”迈进。
247处不可移动文物公之于世
“捡起一块砖就是一个故事,拾起一片瓦就有一个传说。”这是对开封文物遗存丰厚的形象描述。
1月13日,市文物公园局会同市城乡规划局在《开封日报》刊登了开封市城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全部名录。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87处,复查不可移动文物60处。市文物公园局、市城乡规划局在地图上对市区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标注。
247处不可移动文物中龙亭区有86处,顺河回族区有62处,鼓楼区有69处,禹王台区有22处,开封新区(金明区)有8处。孟子游梁祠、无梁庙、宗公祠、刘青霞故居、古州桥遗址……珍贵的文物遗迹在开封城星罗棋布,如同满天繁星。
古城墙是开封的一张亮丽名片。洪水淹不死,泥沙埋不住,战火烧不垮,灾难压不倒,开封古城墙是开封人民坚韧不拔、顽强英勇、生生不息精神的象征。古城墙上的每一块砖都犹如古书页,记载着开封的风雨沧桑;古城墙中的每一段墙体都似沉默的雕塑,向我们讲述着开封曾经的故事。
在开展“两改一建”的同时,当前我市正紧锣密鼓地推进古城墙修复和绿化景观五期一段工程。9月4日,记者来到工程现场,只见彩旗飘扬,工人们挥汗如雨,正在精细施工。负责工程施工的师傅们对记者说:“古城墙保护和修复是千年大计、万年大计,我们一定把工夫下到每一块砖、每一寸土上。”
像开封古城墙一样,247处不可移动文物每一处都蕴藏着故事和传说,都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神韵。
文物保护标准要高要求要严
“文物保护”在开封市领导关于“两改一建”的决策思路里,是最醒目、最闪亮的字眼之一。
市委书记祁金立在市文物公园局调研时强调,丰富的文物资源是开封的最大资源,也是开封的最大名片,怎样保护和利用好文物资源,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大的课题,也是对我们的考验。我们必须做好文物保护和利用这篇大文章,让文物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在利用中开发,形成良性循环,以文物促旅游,以文物促发展,以文物富开封。
市长吉炳伟在调研“两改一建”工作时指出,保护好文物是“两改一建”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两改一建”的关键。我们要对历史负责,坚决不做任何与保护文物相违背的事,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坚持原真性、整体性、可持续性,传承城市文脉,保留历史记忆。
文物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谈及开封的文化,就不得不说开封的历史,而最有话语权的,是那些穿越时空款款来到我们面前的文物遗存。一座城市的文物就是它的灵魂,是与古人对话的最好途径。在这片土地上,作为历史的见证,文物遗迹无声胜有声,只用自身的存在,便可道尽这座城市的沧桑往事。
市文物公园局党委书记、局长刘顺安说,文物是有形的文化遗产,是地方文化发展的根,对提高一个地区的知名度和文化品位、提升人文和社会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刘顺安告诉记者,文物遗存保护成果惠及民众,是文物遗存保护的根本目的。人民群众是文物遗存的主人,是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丰厚土壤。文物遗存保护只有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如我市进行的开封城墙修复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近2000米南城墙的保护和周边环境的建设,使附近原来的窄室陋巷区域成为开封城最美丽的地带,成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价值最大的地段,所以受到居民的欢迎。我们由此感悟到,应以新的观念对待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把人文关怀及人文情感融入以后的文物遗存保护工程之中,倡导民众是文物遗存保护受益人的理念,保障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高树田表示,我市设想把开封市建成“没有烟尘的文化工厂”,规定在景区内建楼要限高,旗帜鲜明地保护文物资源和周边环境,使古今格调尽可能协调一致,形成全城一景的宋文化主题公园。
推荐阅读:
海南利用传统建筑保护黎苗非物质文化
拉萨市大力开展老城区特色风貌保护建设工作
陕西发现汉代巨型茧形壶 有助于汉代文字研究
重庆合川重建会江楼 解放初期因年久失修被拆除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