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全国3200万黄姓人、全世界6000万人以黄为姓,记者很难想象,脚下这片叫做黄君台的土地,居然有如此之大的生命力。
前天下午,驱车从潢川县城出发,沿西北方向前行,20多分钟后,就到了黄国故城遗址——隆古乡。一道长堤映入眼帘,堤上的古柏郁郁葱葱,肃穆庄严。与记者同行的隆古乡乡长黄久国手指长堤,自豪地告诉记者:“那些长满柏树的长堤,就是当年的黄国古城墙。它历经40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这在国内实属罕见。”
走近长堤,昔日的古城墙历历在目。古城墙有5米之高,用黄土夯筑而成,墙厚、门阔、路基硬,可见当年城门的巍峨、都城的雄伟。城墙外一条环带倚墙而绕,显然是当年的护城壕。
黄国故城周长6770米,城墙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800米,东西宽约1500米。城内面积约2.8平方公里,其建筑规模完全吻合春秋时期“子爵,城三里”的等级制度。专家测算,按当时的做工条件,每天出工一万人,一天不停也得四年才能完工,足见当年修建黄国城墙工程之浩大。
故城中心地带的沈店村边,一处明显高出周边二三米的大片夯土平台,是黄国故城的核心,当地人称黄君台。“黄君台是古黄国的宫殿区,即黄国历代国君处理国政和居住的地方。”黄久国说。黄君台面积约13000平方米,过去的宫殿楼阁、画栋雕梁,因风雨几千年的侵蚀,早已不复存在。
经勘察,故城附近曾多次发现古黄国文物,并有蔡国、潘国的铜鼎、铜壶、铜盉等。1975年还在李店水库发现了青铜礼器和兵器。故城遗址已收入《中国名胜大词典》和《中国名胜辞典》,1987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访隆古村,记者被告知:如今村子里居住的黄姓人并不是很多。“这些年,每年都有海内外的黄姓后人到这里来祭祖,我们才知道这就是黄姓的发源地。”许国芳老人说道。隆古乡黄乡长告诉记者,潢川如今共有不到4万黄姓人,约占潢川总人口的5%。而在南方有一个小镇,几乎80%的居民都姓黄。
位居汉族人口第七大姓氏的黄姓,即起源于河南潢川的古黄国。
两个潢河:延续了黄姓血脉
穿潢川县城而过的潢河,滚滚东流,汇入淮河。
“不是专家们的证据无懈可击,我咋也想不到这条河会和几千公里外的辽河联系起来,更想不到他们之间会有文化学上的血缘关系。”在潢河边长大的河南黄氏宗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黄伯益说。
历史学家考证,黄姓氏族为上古帝王颛顼帝的后代,由陆终公一脉传承下来,同为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后裔。
内蒙古东部的辽河上流西拉木伦河,古代称黄水,后称潢水。现代考古学家证实,黄族最早居住地就是在潢水一带,后来辗转迁移,经现在的河北到黄河下游的山东,移住黄河中游两岸的广大地区,并很快繁衍起来。其中一支,定居于河南潢川县的古黄国,发展成为现代人口众多的黄氏子民,遍布于全世界。
潢川的小潢河,与西拉木伦河一脉相承。
据《竹书记年》献载,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初年,伯益后裔受封建立黄国。历经夏、商、周三代王朝。春秋时期,楚国称霸,黄国不服,借地域优势,近与江、道、柏等国结盟,远与齐、宋、郑、卫等国修好,曾一度与楚抗衡,至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存在1400余年。
公元前648年成为黄姓历史上一个特别的里程碑。被灭的嬴姓黄国民众以国为氏,姓黄,成为黄姓宗族的族源。
追根溯源,自有黄国,方形成“以国为氏”的黄氏。《元和姓纂》云:“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宋代郑樵所著《通志·氏族略》载:“黄氏嬴姓,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城,在楚与国也。僖公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北宋江夏黄氏族谱序中亦称:“考我黄氏,始于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高阳氏曾孙陆终之后有南陆公,兄弟三人,公居其二,食邑于黄,遂因地而赐姓焉,黄地在河南汝宁府光州十二里,有黄城。”北京、湖南、山西等地出版的姓氏专著以及出自广东、福建、河南等地的黄氏族谱,均有类似的记载。大量史实证明,黄姓源于黄国,根在潢川。
春申君黄歇:中兴了黄氏宗族
在天池的旁边,战国四君子之一春申君黄歇安静地躺在这里,见证历史的兴盛衰落。“方圆几十里的乡亲们经常会黄歇墓地烧纸烧香,祈祷风调雨顺好收成,老老少少都平安。”隆古村村民许国芳老人说道。
历史上春申君,是黄氏宗亲发展史上一座丰碑,一个宗族的中兴者、光大者,一个可以万源归宗的始祖代表。“今天的世界黄姓,几乎所有的流派,寻根问祖,最后都追溯到春申君。”河南黄氏宗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黄士虎说。
黄国被楚国吞并以后,拥有1400多年历史文化的王族沦为楚国臣民,“以国为氏”的黄国遗民发生了第一次大分流,黄姓后人承载着家族的荣辱辗转迁居各地。而苦恋故土守候家园的黄国遗民们,面临满目疮痍的废墟,坚守残破不堪的家园,饮恨图存,就是等待着以全新的姿态重新崛起。
这一等就是300年。经过300年的痛苦裂变之后,春申君黄歇实现了重振黄氏家族的梦想。
黄歇是古黄国遗民的后代,以贵族身份,进入楚国政治高层,并仕楚为相25年,封春申君,“战国四君子之一”,位极显赫,带来黄氏家族中兴。他的封地初在黄国故地淮北12县,后移至江苏苏州一带,他对江东吴地尤其是申地的开发,为今上海地区最早的开发历史记载,开启了上海地区的先秦文明。
黄歇豢养的门人李园将妹妹献给春申君,李妹怀孕。李园兄妹说服黄歇,黄歇将李妹献给楚考烈王。李妹生子成为王后。春申君就相国的第25年,楚考烈王去世。李园兄妹设计行刺,在宫城荆门埋伏死士,将黄歇斩首,随后对黄家灭门斩杀。黄歇家族遭受严重残害,但其子孙至少有五支幸存并传衍下来。
据有关史料和姓氏通书证实,黄歇的长子黄尚一支,形成后来的江夏黄氏;次子黄俊一支,形成中原的阳夏黄氏;五子黄堂一支,形成后来的东吴黄氏。另有改姓申氏者,为黄姓一支后裔。继之而起的金华、邵武黄氏望族,皆是江夏黄氏繁衍的分支。今天在海外的黄氏族人,大多是从上述各地先后南迁的。
纵观黄姓的播迁过程,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即由黄国——黄歇,发展至淮阳、江夏黄氏,进而播衍出金华、邵武等黄氏望族等分支旁系,然后播迁出海外异域黄姓,他们源出一脉,同根同祖。
潢川寻根:续写黄姓辉煌业绩
2009年10月30日,中国侨商会常务副会长、世界黄氏宗亲会会长黄如论先生率领的海内外黄氏恳亲团一行600余人,来到潢川,寻找黄姓发源地,认祖归宗,举行黄姓寻根拜祖大典。
几千年来,历朝累代,黄姓人才辈出,各领风骚,对中原文化向南传播及一系列的社会变革,都起过重要作用。西汉名相黄霸、东汉孝道楷模黄香、三国名将黄忠、黄盖,到后晋的开拓家黄峭山、北宋文豪黄庭坚、南宋思想家黄震;从元代纺织家黄道婆、明代硕儒黄绾.清代史学家黄宗羲,到近代民国第二开国元勋黄兴,以及海外的黄氏名人等等。他们在每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领域、行业,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推动历史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80年4月,黄氏宗亲在台湾成立了世界黄氏宗亲总会。总会每年举办一次世界黄氏恳亲大会,每次规模数千人,涉及美、韩、马、印尼、泰、新等国和我国台、港、深圳。2009年10月,该宗亲会在武汉举办了世黄第十届三次联谊大会。
2007年起,世界黄氏宗亲总会名誉会长、旅菲爱国华侨、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侨资企业家协会执行会长、福建省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会长黄如论先生,捐资3000多万元在祖籍地河南固始兴建“固始江夏黄氏大祠堂”,在河南潢川兴建“古黄国历史文化陈列馆”,为海内外黄氏宗亲寻根问祖、凭吊故国遗址、纪念先祖业绩创造了优越条件,为天下黄姓子孙构建了一处心灵栖息的家园。
“潢川县作为世界黄姓发源地,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海内外宗亲团体及黄姓族人前来寻根拜祖,凭吊故国遗址,缅怀先祖业绩。”潢川县黄氏宗亲会会长黄运庚说。
重建故城:根亲的价值不可估量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贵为黄国内宫的黄君台,一度沦落为废墟、荒地、稻场。数千年雨打风吹,这片夯土高台,也水土大量流失,高度越来越低。唯有宫殿区的东侧,一汪池水,清澈见底。泉水甘冽,久旱不枯,当地人称其为天池。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国宫殿的一泓神泉。“即便是周边的水塘、湖泊干裂见底,这口井仍是清水长流,每逢大旱,天池都是我们最后的‘救命水’。”今年已经71岁的老人戴金炉告诉记者。
天池其实是4000多年前两座莲花井相融而成,可能连通泉眼。黄氏宗族的人们认为:这永不枯竭的神泉,正是黄氏宗族繁荣昌盛、绵延不绝的象征。如何确保这处唯一活着的遗迹不受破坏,乃至如何保护、开发黄国故城,已经成为天下黄姓和潢川县当地牵肠挂肚的大事情。
2006年,黄国故城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国故城才真正被保护起来。而张庄村、隆古村、高稻场村作为遗址的重要所在地,被列为重点文物监护村。“故城遗址附近,任何人都不允许做任何开发和建设。”身为黄氏宗亲的隆古乡乡长黄久国说。
对黄国故城的整体保护,也提上日程。黄乡长向记者展示了关于《黄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详细设计》的方案。“这个方案河南省文物局已经批准,目前正在向国家文物局报批。”黄乡长热情洋溢,“我们将在原有的遗址上,将宫殿、城墙、城壕和道路等,基本恢复到古黄国原来的面貌。到时,游人就可以在这里看到当年古黄国的模样,了解古黄国的起源、文化和发展,展现古黄国的灿烂文明。”
“我作为一名黄姓后人,希望古黄国的悠久历史能被挖掘出来。”
推荐阅读:
福建南安蔡氏古民居群酝酿变身
河南鹿邑多举措打造老子故里形象
济南四门塔
扬州市民建议尽快修复开放铁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