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Archeology)杂志官网近日刊登文章《来自印度的信:危机下的活态遗产》(LetterfromIndia:LivingHeritageatRisk)。该文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与考古学博物馆的考古学家约翰·M.弗里茨(JohnM.Fritz)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建筑史学家乔治·米歇尔(GeorgeMichell)共同完成。弗里茨和米歇尔从历史视角,探讨了昔日毗奢耶那伽罗王朝的首都毗奢耶那伽罗城,即如今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的中世纪历史名城亨比的发展及本土需求等相关问题,并提出新思路用以管理、保护“活态遗产”。
亨比:走在古老幽静的雕刻作品中
弗里茨和米歇尔介绍称,亨比在14至16世纪时是印度历史上最后一个印度教帝国毗奢耶那伽罗王朝的首都,当时其名字的含义为“胜利之城”。那时,亨比极尽繁华,海上贸易蓬勃,宫殿和寺庙林立,是当时重要的宗教中心。直到1565年德干高原的伊斯兰教苏丹国入侵毗奢耶那伽罗王朝时,繁华一时的宏伟城市“胜利之城”被毁掉了。如今,在亨比的古迹群遗址中仍然保有当初毗奢耶那伽罗王朝的许多建筑。
弗里茨和米歇尔回忆称,他们第一次到亨比是1980年。初到亨比,他们便看到了那些散布在亨比的城堡围墙大门、大厅、楼阁、庙宇和神殿虽然破败、鲜有游客,但却依然保留着14至16世纪毗奢耶那伽罗王朝的宏伟风貌。弗里茨和米歇尔说,亨比残留的古建遗迹基本由印度考古研究所和卡纳塔克邦考古与博物部保护起来了,但当时亨比的那些建筑仍有一种未曾被人触及过的感觉,走在亨比的街道上,就像走进了一座雕刻作品,幽静而古老。
当时能让人感受到一点人烟的地方是“神圣的毗奢耶那伽罗王朝”的中心——亨比村。在那儿,一些简单的房屋围绕着印度湿婆神的维鲁巴克沙庙而建。这座中世纪的庙宇是当地人礼拜、祈祷的地方。另外,还有一些虔诚的信奉者也会四处云集到通往庙宇的通道外,他们会定期前往维鲁巴克沙庙朝拜。维鲁巴克沙庙外是一条宽阔的街道,街道两旁有许多花岗岩石柱。16世纪时,一位来自葡萄牙的商人记述道,这里的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食物、鸟兽,甚至是一些珍贵的宝石。然而,到了1980年,“亨比市场”虽然仍是当地的商业中心,但花岗岩石柱周围已鲜有什么事务能让人们回忆起当年的繁华了。弗里茨和米歇尔说,亨比市场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地方。
现代发展带动亨比市场复兴
弗里茨和米歇尔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他们每年都会组织来自印度及其他国家的考古专业和建筑专业的学生来亨比图绘、记录那些幸存的艺术作品和建筑。据考证,毗奢耶那伽罗王朝是印度历史上最知名的王朝,其首都也是最富有、最宏伟的。然而这里却一直被人们遗忘。直到19世纪中期,才有零星的摄影家来过。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度考古研究所接管了亨比的部分遗迹,其后又陆陆续续发现了一些遗迹。
1980年,印度考古研究所和卡纳塔克邦考古与博物部要发掘“毗奢耶那伽罗王朝皇家中心”(RoyalCenterofVijayanagara)。那时弗里茨和米歇尔就参加了到了毗奢耶那伽罗王朝研究项目中。他们对城市规划、大量的军防工事、复杂的水利系统进行了研究,并追溯了这里普通人的生活。弗里茨和米歇尔说,20多年后,我们看到“亨比市场”又恢复了生机。现代交通的发展为维鲁巴克沙庙带来了更多的朝圣者,尤其在节日期间,朝圣者的到来带动了当地经济与社区的发展。这些发展也为毗奢耶那伽罗王朝赢得了声誉,1986年亨比古迹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2年时,亨比已经闻名世界,成千上万的游客乘坐印度特有的机动三轮车、公共汽车或轿车云集而来。
随着城市的发展,不仅游客增多了,当地的人口数量也在激增。卖玩具、旅游指南、地图的商店,有欧洲菜单的餐馆,旅行社,网吧等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在布满毗奢耶那伽罗王朝遗留废墟的城市,亨比市场是个游人休闲的好去处。虽然这些现代商业占据了这些中世纪遗址,但它们看起来融合得很好,相得益彰,甚至这些现代商业的兴起恢复了当年亨比市场的一些功能和灵魂。
治理失范亨比市场再失生机
尽管现代商业、交通业的发展带动了亨比的复兴,但弗里茨和米歇尔表示,他们发现,亨比市场近几年的发展偏离了他们的预期。虽然亨比市场由官方管理,但官方却表现得疏于管理,几乎没有对新兴的小型招待所加以管控,这导致了那些小型招待所以三倍甚至四倍的速度激增。弗里茨和米歇尔说:“尽管亨比市场恢复了生机,但我们希望能从亨比市场的整体性出发。”
弗里茨和米歇尔回忆称,2002年,他们照例回访亨比村,发现村里的房屋等建筑在持续增建。增建的房屋主要提供给了临近村落前来找工作的移民。大部分前来亨比村找工作的移民都非常穷困,他们几乎将整条街的廊柱改建成了住所。
弗里茨和米歇尔介绍称,为改善亨比市场的环境,2003年,印度考古研究所通过了“毗奢耶那伽罗王朝遗址整体集成化管理计划”。官方希望能够通过计划增加亨比市场的附加值,鼓励本地人参与亨比市场的管理和未来发展工作。弗里茨和米歇尔说,他们接触过许多亨比当地人,这些当地人都表示非常欢迎这样的计划,这种计划可以让他们参与到适度的管理中,并获得相应的收益。
然而,事实并非预想的那么顺利。弗里茨和米歇尔说,尽管官方的计划很好,但显然官方与居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到2010年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了。印度考古研究所宣布当地居民的商店、餐馆、房屋等都是违法建筑,这些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的居民需要搬离亨比市场。然而,事实上,无论是“毗奢耶那伽罗王朝遗址整体集成化管理计划”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名录都没有表明这些当地人需要搬离市场。事实上,这些商业活动恰恰与中世纪的传统相吻合。2011年,印度考古研究所在事实治理计划清除违章建筑的时候,甚至破坏了一些中世纪建筑。到今年夏天,治理计划甚至产生了毁灭性的破坏,未来的情况还有可能会更加恶化。尽管政府为居民在附近提供了住所,希望他们在那里发展商业,但亨比市场的生机却因为印度考古研究所的“治理”再次消失了。
打造“活态遗产”
弗里茨和米歇尔对亨比市场的变迁表示感慨。他们表示,毫无疑问,保护中世纪的历史文化遗产十分必要,但应该邀请本地居民共同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让本地居民能够共同进行决策,表达意见。然而,在印度,极少有遗址保护的案例中有居民参与。印度考古研究所在保护历史文化遗址的问题上,通常只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亨比市场2010年之前的状态,即没有有效管理,古代遗址处于完全被忽略的状态;另一种则是亨比市场如今的情况,清除遗址中一切后来产物,建漂亮的花园,竖高墙大门。虽然经过整治,亨比市场达到了五星级旅游的标准,但从历史文化遗产的全国及世界声誉角度考虑,这种极端做法有失妥当。
弗里茨和米歇尔对亨比市场表示惋惜的同时指出,亨比市场中被毁的廊柱很容易修复。如今需要的是那些能为朝圣者和游人提供温暖、服务,并让他们感受到亨比市场原本灵魂所在的商店等服务设施。弗里茨和米歇尔建议称,印度在保护历史文化遗址时可以参考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其他国家的经验。这些国家也布满了中世纪的遗留城址、街道、广场等。但在这些中世纪遗址的周围同时也布满了房屋、教堂、市政厅和市场等,当地居民和游客可以轻松地在这些地方获得日常所需。
弗里茨和米歇尔表示,除了现在的做法,亨比市场的治理其实还有其他选择,即将亨比市场建成“活态遗产”(livingheritage)。弗里茨和米歇尔解释称,所谓活态遗产,就是根据古代遗留建筑的实际情况,为其找到新的用途,让其能适应现在的发展所需。弗里茨和米歇尔说,“总之,过去的亨比市场熙熙攘攘,充满生机。如今因为治理遗址计划中的清理工作,亨比市场再次变得冷清起来。我们失去了与过去、与古代,甚至近代的联系。”因此,弗里茨和米歇尔建议亨比市场在保护古代遗址的同时恢复现代商业。
推荐阅读:
承德:组织文物古建专项检查行动
北京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大门开修
黑龙江宁安推进古建筑保护工程
嘉峪关投资20.3亿保护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