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观点
引资开发要尊重村民利益
平和县曾尝试引进外资对霞寨镇村东村清溪楼开发保护,却引发争议。
在清溪楼的引资开发中,产生的分歧在于来自上海的投资方对土楼的维修不是以旧补旧,而是将土楼房间内有着极高文物价值的青石板、石门框、台阶全数挖出,土楼内的古雕、木栅栏、屏风、楼板也被全数编号拆除,几乎都换上了一些崭新的木料,并准备将拆下的这些古老的木石构件装上车,运往上海重建一座“清溪楼”。
村民黄永祥回想起当初修土楼时的情景,至今仍觉得无法理解:“有谁敢保证这些古构件运走后,开发商还会再来开发土楼呢?”黄永祥说,同在平和境内的崎岭土楼,原先就有人借开发之名对土楼进行修复,在将土楼文物掏空后却撒手不管。不过,现在他担心的是,修缮一半的清溪楼至今尚未复工,再这样僵持下去,人去楼空后的清溪楼会跟隔壁的西爽楼一样,难逃倒塌的命运。
“土楼遭遇保护难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村民没有意识到土楼的价值,等明白过来后却处在没有钱去维护的无奈,对于引进外资对土楼进行保护性开发,村民又与投资方因利益分配产生分歧,引资开发也只能不了了之,想保护一座土楼实在是太难了。”漳州土楼建筑研究专家曾五岳认为,对土楼进行保护性开发,是一个机遇,也是一道难题。清溪楼的引资开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
他表示,福建土楼列入“世遗”后,不仅土楼名声大振,土楼旅游也是热火朝天,在政府高兴的同时,土楼居民也欢喜,不菲的收入让政府、村民都得到了实惠。土楼无论是保护还是开发,都会涉及多方利益,村民是土楼最基层的保护者,土楼开发保护绝对不能离开村民的参与。
迁空居民封存土楼是误区
如何对众多有着历史文化价值的非“世遗”土楼加以保护,有着30多年土楼研究经验的专家黄汉民有着自己的看法。黄汉民说,尽管土楼属于生态型的生土建筑,但楼内条件绝非十全十美,比如内院养牲畜极不卫生、楼内不设厕所,这影响了现代居民的正常生活。黄汉民指出,土楼既然是活的,就应该允许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遗憾的是,在一些土楼的改造中,由于保护意识不够,曾有居民在改造中将原有建筑改造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其原有的文物保护价值。
“在土楼保护和开发中,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将楼内居民全部迁出,然后像保护寺庙等建筑一样,将土楼封存起来。”黄汉民将这种方式称为“冻结式保护”。他举例说,位于漳州市华安县沙建镇上坪村的齐云楼,是目前所知的现存最古老圆形土楼,它有准确的纪年,是我国古建筑文化和民俗研究的重要实物资料。虽然华安的大地土楼群被列入“世遗”,但齐云楼并未入选。如今,居民已经全部迁走,古老的夯土建筑变成了一座空楼。“与宫殿、佛塔等文物建筑不同,土楼是一种活化的遗产,它必须和人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可持续的保护和传承。冻结式保护无法形成可持续发展,让当地居民自觉参与才是未来发展之道,可惜的是,至今地方政府部门还没有达到这种认识高度。”
推荐阅读:
普布曲桑:守护古格十九年
曲阜孔子嫡孙习读诗书地将恢复历史旧貌
巍山县千方百计加强古城保护
百年流芳京城的湖广香山会馆
分页:[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