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田楼:依照八卦图形而建
“以在田楼为中心,附近还有12座土楼,即水美楼、石马楼、玉田楼、玉峰楼、庵边楼、田下楼、新城楼、龙头楼、凤山楼、燕翼楼、凤鸣楼、光裕楼等。如将在田楼比作花蕊,其他12座土楼比作花瓣,这就构成了世上独一无二的大花朵,假如将每座土楼比作花朵,那纵横交错的道路就是花枝,那溪是绸带,把13杂鲜花扎在一起,成为世上最大的一束鲜花。”如此诗意化的构思,出自闽籍作家张元锦的《官陂土楼别样神》一文。
诏安官陂镇现存60多座土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俗称“大楼”的在田楼最具文化内涵。
它依照八卦图形而建。从村小学教学楼6楼楼顶向下俯瞰,只见这座藏在梅州茁仔岭与陂头山之间的丘陵盆地中的土楼,一圆一方的建筑布局错落有致,主楼略呈八角形,与八卦完全吻合。每一角(边)为一卦。八卦又以两卦相叠,推演成六十四小卦,而在田楼主楼(外围)共有64个开间,每一角(边)八个开间,每一开间代表一小卦,全楼64小卦,这与标准的八卦推演完全一致。
从大门进去,正对楼门的是那环形排护屋,据称起着“照壁”的作用。而对于土楼的一圆一方,也有其深刻的寓意:外环的圆形(人们一般都把在田楼看成是圆楼)代表着天,“楼心”的方形代表着地,即“天圆地方”,构成了完整的宇宙天地。这也就是《周易》中所说的“乾为天,为圜,坤为地,为大舆”的意思。
贵阳楼:因“帝师”题词成谜
走进贵阳楼所在的五星村,迎面一座只剩下楼门所在的一面墙和三间房屋的圆形三层土楼镶嵌在静谧的绿色田野上。在楼内倒塌的房屋泥土上,如今已经被村民种上了香蕉树或柚子树,而在没有倒塌的三间房屋一楼,数十头大白猪正悠闲地来回散步。
尽管整个土楼已呈颓势,用花岗岩精雕构件堆砌而成的楼门,构件细部图案工艺却十分精致。而楼门上方匾额及楼门两侧门联均被水泥封填,除楼门上的“贵阳楼”三个大字依稀可辨外,楼联的字迹已无法辨认,而“漳浦蔡新拜题”的落款小字则向人们提醒着此楼非同一般的身份。
蔡新历任清朝礼、吏、兵、刑、工五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尚书房总师傅、《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太子太师、太子太傅。一个地位如此显赫的人,为何会为坂仔这座土楼题写楼名、楼联呢?更有意思的是,在距离贵阳楼约6公里处的宾阳楼,楼门题字落款为:刑部外郎姻眷弟蔡本俊顿首拜赠。漳州文史专家查阅大量清史后意外发现,蔡本俊竟是蔡新的儿子。
两座散落于乡野中的土楼,竟与清代两位名声显赫的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与两楼的主人到底有什么关系,坊间有着多种传说,有人说蔡新是贵阳楼赖姓楼主的外甥,也有人说是楼主人的养子。究竟有着怎样的亲戚关系,至今也没有人弄清楚,却都知道该楼原来不叫贵阳楼的故事。据说,该楼建成时取名“青阳楼”,楼名恰好与青阳宫同名。青阳宫系中国著名道教宫观,多次更名,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唐僖宗逃奔蜀中,曾以此为行宫,他重返长安后,下诏改“青羊观”为“青阳宫”。清朝历代帝皇均对此宫保护有加,且多次修缮、扩建,乾隆年间更是香火旺盛。蔡新觉得“青阳楼”与“青阳宫”同名,恐有犯上之嫌,遂连夜把此楼更名为“贵阳楼”。

西爽楼:“单元式”生活气息浓
西爽楼坐落在平和县霞寨镇西安村,始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
如今的西爽楼倒塌得只剩下了一面墙体,从遗址已无法看出其原貌,因常年的风雨侵袭,让曾经宏伟的单元式方楼也已是命悬一线,仅剩的一面墙体也面临着倒塌的危险。
“作为平和特有的单元式方楼典型代表,西爽楼既有适合小家庭生活需求的私密性空间(小单元户内的居住空间),又有满足大家庭使用的半私密性、半公共性的空间(内院和祠堂),还有供公共活动的空间(前埕和池塘),充分满足了楼内村民方方面面的生活需求。”曾五岳向记者出示了一张西爽楼修复图,从修复图可以看出,西爽楼院中的两组两进祠堂排列整齐,祠堂与祠堂之间呈现“廿”字形的巷道,祠堂与主楼之间形成环形的小巷,祠堂间除正面有较大的前院,其余三面是窄窄的巷道。
“在西爽楼内的小巷中穿行,就像行走在一个小镇的街巷之中。”曾五岳认为,西爽楼的最大特点还在于其8单元式的布局。他介绍说,西爽楼的每个单元面宽3至4米不等,而进深却都是13.9米,而且每个单元都有单独的入口大门,进门是单层的门厅,墙设灶台,经小天井旁的侧廊通大厅。
“开敞的大厅既作客厅又作餐厅,小天井采光。”曾五岳表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厅后是卧房,而卧房一侧设楼梯可以上二、三层。“每个单元自成独立的小天地,创造了小家庭内部舒适的生活环境。”
“那时,妇女在前院晾晒稻谷,老人在井边洗刷衣物,壮汉在巷中穿越劳苦。”遗憾的是,这些充满闽南农家生活气息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西爽楼的全貌也只能永久停顿在图纸上。
推荐阅读:
普布曲桑:守护古格十九年
曲阜孔子嫡孙习读诗书地将恢复历史旧貌
巍山县千方百计加强古城保护
百年流芳京城的湖广香山会馆
分页:[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