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偶然来访的游客,把45岁的普布曲桑称为古格王朝“最后的国王”。这个“国王”的领地,是阿里地区札达县外18公里处一座300多米高的土山。公元10世纪,一个名叫古格的王朝在此兴起,他们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却突然消失于公元1630年。没有任何史书提到,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
现在,古格王朝的遗址依旧漫布在整座土山之上,那些庙宇、宫殿、堡垒、洞窟……在普布曲桑的努力保护下,依稀保存着往日的模样。
为了那些壁画
“嘎-嘎-嘎……”普布曲桑缓缓推开身前那扇刻有精美雕花的沉重木门,这是古格王朝遗址中一座名为红殿的庙宇,殿堂约300平方米,四周殿墙连同天花板上,皆是壁画,距今虽已有1000余年,但色彩之鲜艳,仿若昨日所作。壁画主色调为红色,内容多为菩萨、人物、飞天、珍禽、瑞兽、吉祥物、法器等,并与几何图案和各种花纹,组成了多达620余种造型。有专家称:“这些壁画……足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古代建筑的装饰图案相媲美……是世界宗教艺术的一大奇迹。”
壁画,便是普布曲桑来到古格王朝,并守护它整整19年的原因所在。
普布曲桑第一次来古格,是在1983年。从普布曲桑家所在的色让地区到札达县,还没有公路与公共交通,两地间距离有250多公里。这个藏族青年带上足够的干粮,路上足足骑了三天多的马。
作为一个唐卡世家的传人,普布曲桑很早就听人说起,在遥远的古格王朝遗址里,有着许多精美的壁画。“我觉得那儿有东西在召唤着我。”
在那个年代,整个国家刚刚从十年“内乱”中喘过气来,这座荒废的王城人迹罕至,并不为人所知。普布曲桑只遇上一个叫旺堆的藏族老人。他是土山脚下一个叫札布让的小村庄的村民,已经在这儿默默地守护了40年,是遗址的第一个“国王”。
那时,整个遗址里只有红殿是开放的。白天,普布曲桑就守在殿里,观赏和临摹着那些精美的壁画,晚上,在微弱的酥油灯光下,他听着旺堆老人给他讲这座王城的故事。
旺堆告诉他,在古格王国即将灭亡时,国王让法师将其爱妃变成一只黑猫,并下了最后一道旨意,谁得到了小黑猫,谁就是古格的主人。而自己年少时在梦里救了那只小黑猫,于是,便成了“古格之王”。
美丽的壁画与宿命般的梦境,从此成为了这个藏族青年脑海里萦绕不去的牵挂,也成为了连接这座王城的历史与现实的具体象征。
1985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组织了考察队,第一次对古格王朝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工作。并在三年后,对其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修缮。普布曲桑又从家中赶来,跟着维修队维修壁画,从那时候起,他便产生了守护古格的念头。
1992年,普布曲桑正式接替了旺堆老人,成为遗址管理站的站长——一份编制外的临时工。而爱讲故事的“老国王”旺堆,于1999年去世。从此,他开始一个人守护着古格。
推荐阅读:
曲阜孔子嫡孙习读诗书地将恢复历史旧貌
巍山县千方百计加强古城保护
百年流芳京城的湖广香山会馆
满盾村清代卓氏建起3000平米古民居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