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宣南一带走访文物遗址,我们发现在明清两朝,会馆为各省人士在中国政治中心粉墨登场提供了必要的寓所。明清开科取士,每个“春闱”时节,数以千计的各地士子们纷纷入京赶考,而一些有科考经历的官员深知举子们寄居京城的艰难,或出资或捐出住宅,建成了专为“公车北上与谒选者”以资憩息的馆舍。据光绪年间的统计,北京大小会馆有414个,其中约80%都是这种以接待举子考试为主的试馆。当年“公车上书”之前,康有为居住在米市胡同43号南海会馆居住,梁启超在琉璃街115号新会会馆居住,谭嗣同在北半截胡同的浏阳会馆直住到被清兵带走斩首。而在南半截胡同,鲁迅从1912年住进绍兴会馆,住了8年……
那么,在中国风起云涌的近现代史上,有哪些中山人在哪间会馆为后人留下辉煌篇章?
■孙中山五到湖广会馆
在骡马市大街与虎坊路交叉口的东南角,名满京城的湖广会馆今天仍是一片精美的古建筑群。明清早期,广东至少有一半属于湖广行省,与今湖北、湖南同属一个行省,直到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湖广行省才被撤销。
明朝万历年间,这里曾是明朝重臣张居正的府邸,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在此创建湖广会馆,以联络湖南、湖北等在京人士的乡谊。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由曾国藩主持,再次扩建,增建文昌阁、亭榭花园、子午井等,使湖广会馆成为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北京最大的会馆之一。清末民初的同治九年(1870年),曾国藩六十寿宴在此举办,朝廷重臣、社会名流纷纷前来,轰动京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城,这里成为美国军队的司令部驻地……可以说,很多有影响的历史事件都在这里发生,使湖广会馆成为历史文化厚重之所。
但能称得上是湖广会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当属孙中山5次亲临。
1912年,孙中山为了防止国家分裂,尽早结束腐朽的清朝统治,主动让出总统职位,并于同年8月应袁世凯邀请,第二次北上。“这次的北京之行共24天,孙中山却5次到北京湖广会馆。”湖广会馆的导游如此介绍,可见当时湖广会馆一定发生了什么大事。
原来,当年袁世凯窃取大总统一职后,又坚持要北洋军出身的唐绍仪做内阁总理。即使唐绍仪加入了同盟会,袁世凯仍自觉这位老朋友是没问题的。没承想《临时约法》规定的是责任内阁制,早年留学美国的唐绍仪事事恪遵约法,为捍卫责任内阁不惜丢掉自己的政治前途,于是“府院之争”愈演愈烈,倒行逆施的袁世凯逼迫唐绍仪于该年6月27日辞去总理职务。唐绍仪内阁解散后,农林部长宋教仁不甘革命果实就此被袁世凯窃取,决心“以政党内阁为号召,在选举时争胜”。
经孙中山和黄兴同意,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八进会、国民公党于1912年8月25日共同成立国民党,成立大会在北京湖广会馆举行。那天上午,即将不复存在的同盟会在湖广会馆大戏楼集合欢迎孙中山到京。孙中山向同盟会会员们发表了最后的演说:“望我会同仁,万不可自居革命之首功,专享建设之特权,更应化除私见,与各政党相互提携,联合四万万同胞,同心协力,共谋共和之幸福,巩固民国之基础……”讲话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
当天下午,在原地召开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五个政团合并,改组为国民党的成立大会。大会公举孙中山、黄兴为正、副理事长,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主持党务工作。孙中山作了重要讲话。“今五党合并,兄弟切望诸君同心合志,破除党界,勿争意见,勿较前功,服从党纲,修明党德,合五党之力量气魄,以促民国之进行。是中华民国前途之无量幸福。即有他党反对,我党亦宜以和平对付,决不宜为鹬蚌之争”,“或处于行政地位,或处于监督地位,总以国利民福为前提,则我中华民国将可日进富强。”
8月30日下午,北京大学等十多所高等院校在湖广会馆举行欢迎孙先生大会,到会者两千余人。
9月4日下午,共和党在湖广会馆召开欢迎大会,当天遇雨,但孙中山仍准时出席,并作演讲。
9月15日,国民党再次在湖广会馆召开欢迎孙中山、黄兴、陈其美大会……
■香山会馆因孙文更名
虽然名为湖广会馆,但最晚从道光年间开始,湖广会馆逐渐演变为两湖在京人士联络之处。1912年孙中山5次莅临,也是以被欢迎者身份去。令他能以主人身份宴请宾客的,还得说另一个会馆——位于珠朝街的香山会馆,就是现在的中山会馆。
今年8月份,我们来到菜市口大街与一条小胡同珠朝街的交叉口,看见重新建设的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中山会馆正在渐渐成形。几座清代风格的角楼已经建好,只是院落中仍有几间民房仍未拆迁。一位仍未搬迁的李姓阿姨告诉我们,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山会馆逐渐沦为民宅,“各个单位福利分房,很多人被分到了这里居住,各家各院又都盖了好多临建房屋。”直到2005年开始,北京市有关部门开始重建中山会馆,对这里的100多户居民开始进行动迁……
1879年,即光绪五年,广东香山县乡友购得附近部分房屋及空地,开始扩修香山会馆。史学界有种说法,15年后的夏天,当28岁的孙中山第一次到北京时,就住在香山会馆。孙中山刚走不久,在朝鲜任职的唐绍仪回京,也寓居于此,并筹资再次扩建香山会馆,三年之后建成。扩建后的香山会馆规模很大,分前、中、后三个大院落,还有数个跨院围绕左右,各院落都有游廊相连。院内还建有魁星楼、戏台、假山、水池、亭榭等,院内建筑及装修极具岭南风格,在北京的会馆中也是别具一格的。
1912年,又是一个夏天,当初扩建香山会馆的唐绍仪刚刚辞去内阁总理职位,回到天津隐居;而同样辞去临时大总统不久的孙中山,正在这里的花园会客。孙中山和唐绍仪,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和第一任内阁总理,按照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晓辉的说法,既是同乡又属同时代政治家,他们在民国初年曾共同为反对军阀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而携手合作,在“二次革命”和两次“护法运动”中的结成政治盟友。遗憾的是,二人又在实现共同目标而采取什么方式和手段上存在分歧,以致最后在政治上分道扬镳。“但两人是君子之交,并未反目为仇,反而一直保持着私人的过从和友谊。”
孙中山第三次抱病来北京讨论国事不幸去世后,在唐绍仪的提议下,广东香山县改名中山县,以志对中山之永久纪念。而香山会馆也随之改称为中山会馆。两年后,国民党中央政府决定将中山县建为“全国模范县”,年近七十的唐绍仪“以一国总理之资屈就一县之职”,应邀出任县长。1933年,唐绍仪再次从乡里集资,维修北京的中山会馆。
建国后,中山会馆成为民居,并逐渐成为居住了近百户的一个大杂院。上世纪70年代末,香山会馆最后一任会长何源盛之子何威廉远在南洋听说中山会馆面临被清拆,便赶到北京和有关部门沟通,终于使这个片区的房子保住了。但是,作为公房,搬进去住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乱搭建、改结构的情况日益严重,已经难见当年的园林式岭南建筑风貌了。在何威廉等的多方呼吁下,从2006年开始,居民逐步迁出,中山会馆开始修复。如今,会馆正在逐步恢复往日风采。
推荐阅读:
满盾村清代卓氏建起3000平米古民居
衔龙游接金华兴周边 湖镇打造古色洋味小城
北京启动十大文保项目修缮 每年投入亿元
夏尔巴村落,中国边境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