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和尼泊尔、锡金等国交界处,有一个族群,他们被称为夏尔巴,“夏尔巴”,系藏文sar-pa一词的音译,意为“东方人”。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他们不断引起国内学者的研究兴趣。
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使其与宁夏发生了联系:业界认为夏尔巴和曾经在宁夏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项人可能存在着亲缘关系。2006年以来,学术界和一些媒体上出现了夏尔巴是西夏王朝后裔的猜想。客观上,这些观点使得夏尔巴问题特别是其族源问题成了宁夏历史学、西夏学界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银川市委领导的关怀下,银川市西夏陵区管理处主任徐坚的直接领导下,由西夏陵区管理处副主任、西夏博物馆馆长马升林,西夏陵区管理处保卫科科长马耀平,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教授杨满忠,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杨浣等4人组成的课题组,于7月16日至8月15日对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夏尔巴进行了田野调查。这次调查以西藏日喀则地区定结县陈塘镇、聂拉木县樟木镇为重点,覆盖了甘肃南部、青海西宁、四川甘孜等相关地区。这也是宁夏西夏学专家第一次组成团队对夏尔巴进行考察。
这次考察,他们有何新发现?我国境内的夏尔巴真是西夏王朝流亡者的后裔?本报为读者详细解读。
困难重重的田野调查
课题组面临很多困难,行路难是最大的障碍。
进村的大部分路段都需负重步行,在20多天的实地走访中,每个人体重差不多平均锐减了5公斤。课题组成员每天行程的一多半时间都消耗在蜿蜒曲折、险象环生的道路上——有的根本不能称之为道路。比如日喀则地区定结县陈塘镇,那里根本不通公路,课题组成员完全是负重步行近5个小时才抵达高山峻岭之上的夏尔巴村寨。
樟木镇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境内,地处中尼边境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沟谷坡地上,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小镇。从聂拉木县城到樟木镇要翻30多公里的山谷,藏人习惯把山谷称作沟,公路就修在沟边,像挂在峭壁上,许多路段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一边是望不到顶的峭壁。更令人提心吊胆的是,在不少峭壁上,常常半吊着巨石。
吃饭也是一个问题。对于习惯了鱼米之香的人们来说,西藏高原的饮食显得生硬不少。并且,课题组成员多为回族,疲惫饥渴之后无处寻找一顿可口的清真餐饮。大多数时间,泡面成了主食。西藏是高原气候,昼夜温差很大,有时不得不靠电褥子取暖。
但是每到一处美景,都会令疲惫驱散些。蓝天、白云、雪山、峡谷、森林,这些代表西藏的自然风光,在樟木镇格外靓丽。樟木沟环境优美、空气洁净、民风淳朴。山上有许多古树,虬枝盘旋、古朴典雅。远远看去,山上挂着许多瀑布,轻轻地从高处滑落,犹如一条条洁白的哈达,在迎接远方的客人。
课题组在全面熟悉镇情、村情的基础上,入户进行口头询问式调查。他们预设的基本问题有夏尔巴的来源、夏尔巴的信仰、夏尔巴的婚葬、夏尔巴和藏族的关系、夏尔巴语基本词汇等。调查结果显示,夏尔巴对于自己族群的族别身份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但是对于自己族群的原居地有着共同的观点。这就是康巴木雅。
推荐阅读:
保护古村落延续水乡原生态文脉
长沙市博物馆完成提质改造
位于花都区的八角古庙当选省三大新发现之一
艺术家画笔为古村落复兴探路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