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布曲桑:守护古格十九年
来源:中国周刊 日期:2011-9-26
浪漫只存在于文字里
这几年,前来古格王朝遗址游玩的驴友越来越多,许多人都在游记里,写到了这个古格“最后的国王”。在一本著名的西藏旅游攻略里,还有人写下了这么一句颇有诗意的话:“有人在那里第一次失眠,因为古格的守城人普布曲桑在他本子上写下的第一个词是‘天星雨’,第二个词是‘呼吸’。”
但浪漫只是存在于文字里的。在整整19年的守护里,普布曲桑更多的是在艰苦与寂寞中度过,有时候,还伴随着危险。
沿着土路往上,这个国王的“领地”,分为11层,占地约18万平方米。如今,那些原本壮观的庙宇、宫殿、堡垒、洞窟,多是些残破的墙壁。在烈阳之下,这些残迹像要被烧灼成灰烬。手摸上去,土岩就脱落一片,可以想象,古格王城的遗址,还在继续随着风雨,一层层剥落生命。
防止遗址损毁,是管理站的首要任务,也是普布曲桑最为艰难的工作。除了白天的巡视外,夜里11点、凌晨1点、3点、6点,还各要巡逻一次。“一个月一双鞋。”他指着脚下的胶鞋说。
但总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每到阿里的雨季,之前还完整的洞窟,有时在暴雨的冲刷下塌陷;原本鲜艳的壁画,淌满了雨水滴漏的难看痕迹;刚刚固定好的建筑墙壁,会倒塌成一堆泥土。
普布曲桑的“王宫”,是土山脚下一间简陋的木头房子,十几平米大小。天花板和墙壁上四处是小洞眼。但每逢下雨天,普布曲桑都顾不上住处的漏雨,他要第一时间爬上王城,去及时弥补那些有可能出现损毁的地点。
管理站的生活条件很差,只能依靠简陋的太阳能发电。一台14寸的小彩电,和一台录音机,是这个“国王”家为数不多的电器,也几乎是他获得外部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
大米、蔬菜等一切生活必需品,他都要骑着摩托车,去20公里外的札达县城采购,饮水要到2公里外的山沟里去挑。
长年的巡视行走和爬坡,这个45岁男人的膝盖和腰部,都患有严重的关节炎。2003年的一个夜晚,普布骑摩托车巡视遗址的时候,遇到碎石翻车,左手的食指和中指搅在车轮里,骨折了。“是左手,不影响我画画。”他举起两根手指,笑着说。
一直到五年前,普布才娶了当地一个藏族姑娘。一家人都搬到了管理站居住,如今,他的儿子噶玛也已经五岁了。
曾有人问普布曲桑:“等噶玛长大后,你希望他像你一样,继续守护这个王国吗?”
“我干不动的时候,他要顶上。”他看了看儿子,“这是我的命,也是他的。”
那些古格人的亡魂
但现在,普布曲桑不用再那么担心了。
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之际,投资5744万元的古格王国遗址保护维修工程,已全面启动。维修工程的负责方透露,此次工程将对古格王国遗址的整体建筑进行维修,同时保护与修复白殿、红殿、大威德殿、度母殿、坛城殿五大殿的殿内壁画,并对遗址的残墙遗迹、洞窟和边坡,进行加固与山体排水治理。
此次参与维修的单位,聚集了国内古建筑维修的精英单位——敦煌艺术研究院,负责壁画的修缮;总装某部,负责岩体的加固与排水治理;以及西藏的一家古建筑维修专业公司,负责对五大殿的土木结构建筑进行修补工作。
7月中旬的这个下午,当我们来到古格王朝遗址时,这个建筑维修公司的工人们,正在白殿的上方进行传统的“打阿嘎”工作。
这是西藏特有的建筑维修方式,一群腰围围裙、蒙着面纱的藏族妇女,迎着大风,手执方形木夯,分成数组,一边用力夯实屋顶的阿嘎土,一边此起彼伏地唱着劳动的歌曲。
“这首歌叫《错木当》,已经有1000多年了。说的是一个远嫁的藏族女孩,在渡江后回头喊她的母亲。母亲告诉她,出嫁后要常回来看看。”普布曲桑说。
我心里一抽,不禁想起了那些不知所踪的古格人。
在管理站旁边,有一间属于普布曲桑自己的小屋。这是他的佛堂,每天清晨和晚上,普布都要进去独自待上一段时间。这天晚上,祷告之后,看得出这个“国王”的心情很好。他拿出一只六弦琴,在满天星光之下,弹琴为我们送行。
这琴声如诵经般低哑肃穆,没有抑扬顿挫,像皎洁的月光洒落下来,又仿佛一种淡淡的怀旧和歌颂。弹着弹着,他跟着琴声唱起来,不知他唱的是什么,只觉得歌声和琴声极缠绵地糅进这寂静的古格之夜,听不出哪是琴哪是歌。
“你说,那些古格人的亡魂,能听到这声音吗?”他幽幽地问道。
推荐阅读:
曲阜孔子嫡孙习读诗书地将恢复历史旧貌
巍山县千方百计加强古城保护
百年流芳京城的湖广香山会馆
满盾村清代卓氏建起3000平米古民居 分页:[1] [2] [3]
编辑:何光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