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左公祠:120年的纪念
来源:兰州晨报 日期:2010-11-4
那些事儿
能被莫理循纳入镜头的左公祠,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建筑?“莫理循照片中的左公祠,是在旧时的兰州内城南大城门里面,那时的兰州城有内城和外城之分,具体位置在兰州府文庙即今天的兰州二中东面的曹家厅路西,坐北向南。”邓明是老兰州人,对兰州城的变迁了如指掌。他说,莫理循的照片显示,左宗祠的东侧为四楹三间牌坊,为斗拱歇山顶,进牌坊右拐是大门,为青砖券门三座,均有题额,为砖雕仿斗拱硬山顶,进大门是正堂,正堂之后是戏楼和祠堂的主体建筑卧龙阁。“左宗棠曾自比诸葛亮,时人称其为‘今亮’,卧龙阁一名也由此而来。”
毋庸置疑,风格古雅、气势宏大,带有一定神秘色彩的祠堂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一种重要表征。在独特的祠堂建筑文化形式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宗教观念、宗族制度、伦理道德及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审美趣味方面的许多特点与个性。
左公祠能成为兰州城中名气最为响亮的祠堂,按邓明的话来说就是“少了些‘神’气,多了些人气”——在这里发生过一些与甘肃近代史有关的事。”
除每年的春秋祭祀之外,左公祠更多时候是当时甘肃官绅宴请交际及招待外宾之所。“按现在的话来说,它就是那个时候的星级宾馆,整个祠堂建筑独特而气势非凡。”
芬兰探险家马达汉于1908年1月29日从新疆进入兰州,3月17日离开。在兰州的40多天中,习惯每天记日记的马达汉,在后来在他出版的《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中记录了政府大员在左公祠宴请外宾的事。
1908年陕甘总督升允宴请马达汉、天主教传教士万·迪克、比利时在兰州参与新政建设人员林阿德等。“在城堡南门附近,一座为纪念以往一位著名的陕甘总督左宫保而建的庙宇内,摆放了一张欧式长桌,桌旁围坐着主宾18人。宴会厅美丽地装饰着地毯和灯笼,两排廊柱支撑着天花板,半圆形的后墙上开着大窗户,靠前有一个半圆形的高台,台上放了几张矮小的茶几,在茶几之间是一排铺着红色垫子和狼皮的座椅,接着是相对铺红垫子的直背靠椅,一直延续到门口。靠门口的一堵墙边有一个舞台,舞台上装饰着幕布、灯笼和地毯。”马达汉在日记中记载,当时道台以上的全体官员都出席了宴会。“除了升允,当时甘肃按察使陈灿、劝业道彭英甲等都在场。宴请的菜肴主要是西餐,西餐是由当时在甘肃矿物学堂化学教习比利时人贺尔慈的厨师烹饪的,喝的洋酒是由林阿德提供的,林阿德当时是比利时参赞兼翻译。”邓明说在日记中可以看出,当时宾主间的交流是伴随着秦腔演出的一种很惬意的气氛中进行的——升允向外宾介绍了自己出使俄国的见闻,还介绍了甘肃实行新政的情况,宴会整整持续了五个小时。
到民国,左公祠更演化成了一个激励大众激进的场所。
1912年11月,国民党甘肃支部成立大会在左公祠进行;1916年,兰州民众在左公祠为黄兴和蔡锷举行追掉大会,以此纪念这两位推翻帝制的斗士……
盛极一时的左公祠在张广建时代后期逐渐衰微。原因是会馆的兴起。“史料记载:凡公宴演剧,率假坐于此(左公祠卧龙阁)。自皖江会馆兴,众咸趋之,此阁遂冷落。”邓明说据考证,皖江会馆原来是清代左营守备署,1915年甘肃巡按使张广建变卖清代衙署,在兰州做官的安徽江苏人购买左营署后将其改建为会馆,因为规模宏大,建有剧场,随即成为省城官绅公宴喜庆的场所。
到1936年留美博士赵元贞将兰州府文庙的西庑、尊经阁及左公祠辟为校园,建立志果中学(今兰州二中),存在了50余年的左公祠就此谢幕。
推荐阅读:
清乾隆金胎錾胎珐琅嵌画珐琅执壶(清)
漫步在武夷山的文化天堂(组图)
博物馆再塑2500年前“诱人的男人”
重庆:北碚西汉古墓出土青古铜剑文物 分页:[1] [2] [3]
编辑:谢玉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