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塘街西段,跨山塘河。明弘治七年(1494)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重建,因桥侧有普济堂,故名。乾隆五十八的(1793)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民国十四年(1925)重修。三孔石拱桥,花岗石砌筑,南北走向,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全长38.69米,中孔净跨9.16米,矢高4.37米,桥面中宽4.05米。南次孔跨5.31米,矢高2.60米,北次孔跨5.29米,矢高2.54米。两端石砌踏步,南30级,北26级。
拱券内壁刻有捐款人姓氏。东西两面明柱刻有桥联,分别为:“东望鸿城,水绕山塘连七里;西瞻虎阜,云藏塔影立孤峰”。“北发塘桥,水驿往来通陆墓;南临路轨,云车咫尺到梁溪。”1986年因中孔顶部严重下沉,左右次孔两侧推移,桥身变形下沉,出现险情,故进行拆卸大修。坚持保持原貌,做到修旧如旧。拆卸前对原桥进行测绘,外露石构件编号绘图,修复时按图到位。在桥身隐蔽部位采用现代材料和技术手段,四个桥墩水盘石以下不再采用传统的木桩地钉,而浇制深3.60—3.80米的钢筋混凝土桥台,扩大基础;桥孔拱券背部增设一层钢筋网,并作水泥灌浆处理。清。1982年10月22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推荐阅读:
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开颅术
修猪圈挖地基 挖出原始人兽牙饰品
“学术争议”一地鸡毛
考古“急吼吼”和“笃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