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是客家南迁的第一站,是公认的客家摇篮。位于赣县北部的白鹭村,已有86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客家民居群,素有“研究明清古建筑活博物馆”之称。
我们踏着石板或鹅卵石辅就的古道,伴着潺潺的流水声,走进了古村倒“丰”字形街巷。古道狭窄而幽深,两边的明清古建筑多为巍峨的祠堂。祠堂的大门洞开,却不见有村民走动,令我有一种置身“世外桃源”之感。这座偏隅一方的山村,至今仍保留着6万平方米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大小祠堂69座。这些祠堂都带有富丽典雅的徽式建筑风格,大抵高约10米,清一色的黛瓦青砖,威武堂皇。一道道排列整齐的风火墙,飞檐翘角,直凌霄汉。堂内雕梁画栋,玉柱花窗,大大小小的天井错落有致。官宦人家的祠堂门口无不排列着圆圆的“龙抱石”和长长的“旗杆石”,上面镶刻的文字、图案,向我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岁月的沧桑。
白鹭村的客家民居,借古祠堂而独秀天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太夫人祠。当我看到古祠门额上“王太夫人祠”5个端正的楷体字时,不禁大为惊讶:“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怎么会有女性祠呢?”导游颇为得意地说:“王太夫人祠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或许是我国第一座女性祠堂,这是我们女性的骄傲,也是白鹭村的骄傲!”确实,人们此前只见过为女性立的贞节牌坊,似这般颇具规模的女性祠堂无疑是古建筑中一个罕见的特例。我仰头凝视,见门楼上方的雕塑极其精美,富有变化的“卍”字形几何图案层次分明,其间点缀的麒麟、鳌鱼、凤凰、蝙蝠、葫芦、灵芝,更是生机盎然,意趣无穷……我心想,这王太夫人一定是非凡之人,在钟氏天下的白鹭村有着崇高的威望。不然,是决不会违背千年常规,破例修祠供奉她的。
王太夫人何许人也?王太夫人(乾隆15年至道光2年)一生贤淑,乐善好施,系清太学生、布政司理问大夫钟愈昌的副室,也即嘉兴知府钟崇俨的生母。钟愈昌的结发妻子早殁,继室为赵太夫人,作为副室的王太夫人一直帮助赵太夫人管理事务,后来赵太夫人去世,她一人主理家务20多年,相夫教子,经常劝导丈夫和儿子要为人正直,扶弱济贫。
王太夫人祠前后二进,天井宽大。二进明台高40米,从二进后天井可拾级而上二楼廊。一进楼面低于二进楼面,绕天井形成回型楼廊。导游指着天井里的大铁锅说,王太夫人平时布衣素食,把节省下来的积蓄用于办义学,让本村的农民子弟人人都有书读,连午餐都免费提供,是中国最早的“希望小学”。王太夫人不仅常施饭给逃难的人吃,而且就连叫花子流落到白鹭村,也绝不会饿死!临终前,她唯一念叨的,是把所有积蓄拿出来设立义仓,并叮嘱亲生儿子钟崇俨,义仓规模要达到一千石义谷,每年用于赈灾济贫,不得留存。王太夫人死后,钟崇俨遵照母亲的遗愿,办起了“葆中义仓”。这位女慈善家的善举,深深感动了族人,不仅在族谱中专列了《王太夫人传》,还特意将她的事迹报朝廷旌表。由于王太夫人义举不凡和儿子任嘉兴知府而“母以子贵”,朝廷特下懿命,诰封为太恭人,诰赠太淑人。族人以此为荣,为表彰她的功德,集资修建了这座祠堂。王太夫人祠建成后,楼上主要用作义仓储存义谷,楼下则是赤贫子弟读书的学堂。大灾之年,大天井成了摆放大铁锅熬粥施粥的场所,因此这大铁锅又称“千人锅”。
怀着深深的敬意,我们走进二进中厅瞻仰王太夫人彩塑像。王太夫人是苏州人,这尊彩塑是2008年修缮王太夫人祠时从苏州运来的。正因为王太夫人来自苏州,所以她酷爱家乡的昆曲。她儿子钟崇俨任嘉兴知府期间,常带江浙的昆腔戏班来白鹭村为王太夫人演出。崇俨四子钟谷先后任湖北黄梅知县、泸汉铁路局专办。钟谷幼时深得王太夫人宠爱,耳濡目染,酷爱音律,也与昆曲结下不解情缘。光绪二十四年卸任回到白鹭后,长年免费亲授由自家乐队组建的“凝秀班”。后来,昆腔班与当地的高腔、乱弹逐渐融合,形成了风行于当地的“东河戏”。
没想到王太夫人祠与钟愈昌所建的“恢烈公祠”相通。恢烈公祠精致雅美,是白鹭村中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客家民居,被誉为“山沟里的大观园”,只可惜部分建筑已遭太平天国石达开军焚毁。我们去看了恢烈公祠尚存的露天古戏楼、绣花楼和中栋“友益堂”。友益堂正厅里字画木联琳琅满目,各式古董比比皆是,尤其是皇室成亲王书赠木联及用特别原料制作的一块色泽黑亮、重达百斤的“金砖”独具文物价值,令人赞赏不已。
推荐阅读:
南京古民居建筑 杨柳村
文成石庄:揭开古村人文面纱
梅县松口古街区
广西秀水“状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