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京西的“三山五园”并非一些人想象中的三座山、五个园,而是对北京西郊一带重要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大多人们习惯解释为: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三山五园”自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正式营建畅春园始,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代皇帝精心营造和扩建,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风景秀美、气势宏伟的皇家园林区。近期,在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三山五园”被划定为西郊皇家园林保护区。规划文本显示,通过3到5年的时间,京西独具文化特色的“三山五园文化特区”的环境,将得到彻底改观,历史风貌得到恢复,文化魅力充分彰显。消息传出,专家学者、社会公众各抒己见,对“三山五园”前景提出很多有见地的看法。
能否还原“京西稻”美景?
2012年冬日,在香港骏达影视公司担任策划总监的谢欣回自小生长的故乡——北京海淀区西苑探亲时,听到一则让他兴奋并引发万千憧憬的消息: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三山五园”被划定为西郊皇家园林保护区,其历史风貌将通过着力打造得到恢复。
“如果儿时听爷爷讲的‘京西御稻’能重现当年风采,我很想拍个专题片!”谢总监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京西“三山五园”的“京西稻”很是兴奋。他面带遗憾表情告诉记者,北京西海淀一带,有很多当年誉满京城甚至被皇族所青睐的名特产品,大多已淡出人们视野,包括海淀西北一带的京西稻、京白梨、御吧嗒(大白杏)等。然而,港澳一些杂志上,竟然提到了这些让人感到“久违”的吃食,并且把当年这些产地说成“京郊一景”,这让他心绪难平。谢先生表示,如果京西“三山五园”重现辉煌时,其景色能与他想象相近,他愿意自己投资,义务为儿时梦中屡屡显现的美景制作专题系列片。
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依据史料,向记者介绍了“京西稻”及“美妙稻景”:“清代,玉泉山和颐和园之间是成片的稻田。目前,这片区域以北坞公园所在地为主,其中的古遗址戏台附近,还有一小片稻田。上世纪50年代,颐和园至玉泉山间的京西稻田还是连绵不绝、蔚为壮观。郭教授希望,旧村腾退后,应该在此地恢复具有历史意义的稻田,而不是公园,“如果是从旅游角度考虑,难道稻田就不能游览吗?”她希望,在景区规划建设中,应慎用“宽马路、高房子”的设计思路,以免破坏历史环境。
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总工程师李炜民认为,京西稻田是“三山五园”的文化符号、园林景观之一。皇家园林的价值不仅体现在造园艺术上,还包括与自然环境融合的风貌,“失去了京西稻田这样的环境依托,‘三山五园‘就只能各自为战。”李总工建议,将保护京西稻田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怎样恢复古村镇旧貌?
多次为京郊“乡村游”研发项目献计献策的民俗专家韩毓秀先生的企盼是:北京“三山五园”在逐步落实规划项目过程中,能在重现当年名特产的同时,恢复部分古旧村镇,让京西“乡村游”内容更具特色。在北京海淀区生活了几十年的韩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抒己见:“北京昌平区十三陵镇的乡村游项目,让游客既包括品尝‘传统春饼宴’,又可请游人在皇陵古道上漫步;延庆县“乡村游”项目,既让游人品尝豆腐宴等美食,又能让游人在永宁古镇老街市上观赏;房山区“乡村游”项目,既能让游人购买到当年清宫贡品——磨盘柿、菊花白御酒,又可让游人环绕“燕都遗址”,细细追怀北京建城史……而北京海淀区的传统美食难得一见了,古村镇也埋没在房地产开发的“热浪”中,很让人遗憾。
北京民俗专家葛立先生认为,“京西八旗旧址,很值得挖掘、利用。”
北京大学教授岳升阳在谈及古村落保护问题时指出,清朝时,颐和园、圆明园周边约30多个村落,一类是八旗军形成的村落;另一类是汉人的村落,穿插在旗营村落之间。对于一些与稻田紧密相关的古老村落,应独立保护。海淀区的古村落保护,六郎庄应为首选。
据岳升阳介绍,始建于明朝初期的六郎庄与“三山五园”关系密切,该庄原名牛栏庄。它的周边是稻田,清朝后,成为园林包围中的小村,东边是畅春园、西花园,西边是清漪园,北面是圆明园,村内有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建的真武庙,康熙年间,村内还设置了皇家稻田管理方面的分支机构。在北京所有村落中,六郎庄是少见的具有胡同名称的村子。
岳升阳建议,改造过程中,对古老村落作适当复建,把主要的道路格局保留下来,然后,再建设一些仿古建筑。对于颐和园附近、拆了一半的青龙桥村,岳升阳建议,将其规划成传统风貌的小镇,其中的商业街不要拓宽成马路,而要恢复成传统尺度的窄巷子。因为,自古青龙桥村就是交通要道,后为清朝时西郊皇家园林物流所用。如果恢复当年那条完整的商业街,有传统的门楼、明代建的寺庙,以及清朝稻田厂和官府机构等,不失为一道令人追怀的美景。
如何实现保护与利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三山五园”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怎样有效实现保护、利用,使之形成文物保护、旅游营销“双赢”的局面,很多对此关注的网民都在询问。北京旅游学会节庆活动研究中心主任、北京九鼎辉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朱万峰的观点是:“三山五园”在拓展旅游市场中,要精彩地传承文化精髓。“三山五园”的规划,应该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因为,历史文化积淀是旅游开发的灵魂。一定要把握好适度原则,要有严格的规范和立法,不要因为旅游项目的进入而破坏“三山五园”原有的生态环境、文化环境。总体规划应根据资源状况,科学估算载客能力,建设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使之体现人与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的永久和谐。
朱万峰希望,规划内容应凸显以下部分:一是利用创意再现辉煌。“三山五园”,从当代旅游市场需求出发,全面利用海淀区的人才优势,积极依靠科技力量、创意的魅力,来丰富“三山五园”的文化、科技内涵,用创意再现“三山五园”往昔的辉煌。二是强化旅游休闲功能。“三山五园”应表现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建议考虑拓宽、完善2种业态:“慢生活综合体”和“养生旅游综合体”。
推荐阅读:
仙逸与入世 北京园林建筑思想与情怀举隅
重返玉树:为什么修过的东西还得是旧的
福州三坊七巷成权贵会所区 沦为酒肉坊巷
河北临漳将重现邺城遗址地下潜伏城门风采